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来源: 网易网
2024-06-30 14:29:18

粉色视频iosまず良いニュース。  除了药品紧缺、物资简陋,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也长期面临人手不足、资金欠缺等诸多困难,这种情况下应对疫情,挑战无疑将更加巨大。51FGnr-pBDkRRw0FT6Mod-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中新网昆明6月30日电 题:生态摄影师范毅:植物教会我“多样性”的智慧

  作者 陈静

  “我曾在海拔4900米的雪山看到极稀有的垫紫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小小的花朵由蓝变紫,连成一片,像块垫子。见到它的一瞬间,我的眼泪不受控地喷涌而出。”29日,中国生物多样性影像专家、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范毅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垫紫草矮化自己、贴近地面,以抵御狂风侵袭,叶片上的细毛可以保温、储水,成为昆虫的庇护之地,昆虫则帮它授粉。范毅感慨,“不同物种抱团取暖、相互依 存的精神,难道不值得人类学习吗?”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世界花园”,高等植物有19000余种。昆明人范毅生长在这里,钻研浩瀚的植物宇宙,为它们拍摄写真。

  “人类社会、城市建筑已无法给我带来惊喜,但每次走进大自然,生命多样性的美总会颠覆我的想象。”从事生态摄影16年来,范毅走过中国几十个自然保护区、无人区,为许多珍稀物种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曾获得国内外多项摄影比赛大奖,经历许多惊心动魄的野外拍摄时刻。

  海菜花是范毅最喜欢的高原湖泊特有植物,因为对水质要求极高,常与清澈的水、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伴而生,构成一幅极美的生态画面。作为沉水植物,清澈透明的水体能保证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又因为它的根系很长,水流再大,花也能漂浮在水上,灵动、充满生命力的美。

  谈到生物多样性,人们最常联想到的是“保护”。而范毅最大的感悟是:大自然每一次为人们奉上的视觉盛宴都不相同,生命并无极限。

  来自云南的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通过2000多幅植物画让世界看到中国植物之美。受其启发,范毅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作之路:用植物造画。

  他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自然摄影作品,通过CG(数字综合艺术)技术、结合珐琅彩艺术风格进行再创作:去掉叶片、花卉以及背景的固有色彩,选择鸡血红、菜玉绿、葡萄紫等艳丽的色彩与铜色相配,形成一幅立体、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生物多样性不仅有生态、医药、经济等价值,更有文学、美学、艺术价值亟待发掘。当我们深入思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也就顺理成章。”范毅举例,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作品《花的智慧》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对各种植物作了令人惊叹的描写,体现了人类与物种的对话,影响了无数读者。

  “很多人问我,一个老爷们儿为什么整天和花草打交道?”范毅认为,“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道法自然’,中国哲学谈论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种与自然的关系。深入其中,其实是安放了自己。”

  他指着办公室一幅绿绒蒿的照片说,在海拔4700米的白马雪山,石头缝里长出一株小小的绿绒蒿,花瓣颜色是清透的蓝、点缀着淡淡的紫,美得像极光。在寒风凛冽的高山,鲜艳的色彩吸引昆虫为其授粉,它恣意绽放,仅为了生存本身,无须任何人欣赏,人不也应该如此吗?“如果向绿绒蒿学习,我们的内心会平静下来。”

  基于自身的体验,范毅希望更多年轻人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科学,对生命有更深刻的体会。

  去年10月以来,范毅参与了云南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生态摄影人才培训”项目,带领20名青年生态摄影师走进滇池、高黎贡山、怒江大峡谷……拍摄的百余幅生态艺术摄影作品已于今年4月30日在昆明市博物馆展出。

  此外,他还开发了自然摄影网络课程,受邀到各类机构授课、举行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科学。

  “当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自然科学的时候,应该谈论什么?过去也许是‘保护’,现在,应该是美、文学、哲学和生命的力量。”范毅说。(完)

  山西省运城市某乡村的一位女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全村阳性病例很多,自己一家人和亲戚朋友都感染了,但村里没有卫生室,隔壁村才有。她的外婆近日去卫生室输液时,发现医务室里都是发烧输液的患者,卫生室里只有一名七十多岁的大夫接诊。

  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成功领导了这个超大规模的国际谈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大会最终取得积极成果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推动力。而在最艰难的谈判领域,中国提出了一个一揽子计划,在资金方面照顾了发展中国家,在保护水平方面照顾了发达国家,被认为“为不时引发争议的谈判提供了亟需的动力”。连加拿大环保部长都惊叹,25年来他经常在国际会议上目睹分歧,却从未见过一个草案一被提出就获得如此多的支持,“绝大多数国家立即签署了协议”。

  61岁的梅赣强也是自己想来方舱的。他是江西人,退休后就和老伴来北京帮女儿带孩子,确诊之后,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怕会传染给孩子。家里人也觉得他最好找个地方隔离,听说可以让社区安排,他连忙来了方舱。他有高血压,离开家时忘了带药,在方舱一楼登记后,医护给他送了一模一样的高血压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