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荔枝网评:流传千载,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来源: 金羊网
2024-07-09 20:28:09

  悠悠大运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近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在扬州启动。

  通南北千里,润幽燕风华。大运河始于春秋时代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绵延3200余公里,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今天,我们探索大运河里的千年文脉,读懂流传千载的运河文化何以弥新。

  保护为先。大运河的价值,不单单是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更在于其文化韵味和生活气息。北京的澄清闸、天津的金钢桥、河北沧州铁狮子、河南的惠济桥、山东的光岳楼、安徽的泗水河段、江苏的扬州天宁寺、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浙江杭州的富义仓……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等世界文化遗产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向世人讲述着大运河的故事。保护大运河,就要强化保护意识,统筹做好提升沿河品质、水生态修复、文化遗存保护、护岸建设、绿化植被等工作;要加大谋划力度,利用独特的运河优势,抢抓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政策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重点项目建设;要强化工作协同,加强属地部门协同联动,把大运河保护与航道建设、防洪排涝、环境整治、文旅融合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大运河添彩,让大运河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传承为本。运河文化多风采,流传千载总有“新”。从最初运河的开凿,到隋唐大运河的拓展,再到元代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再到今天大运河与南水北调工程牵手,守正创新成为大运河亘古千年的“灵魂”。大运河沿岸的河道、船闸、会馆商铺、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动的实物遗产,以及具有大运河特色的饮食、戏曲、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背后是运河文化以新技术和新表达滋养精神,见证一座座城市因水而兴、一个个区域交流融合、一户户人家烟火升腾。我们坚信,千年大运河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与利用,未来更加可期。走过绿杨城郭,古巷清曲,也走过四时变幻,中国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定会更加耀眼瞩目。(唐代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辅导员王鹏皓坐在招聘会现场一角,桌上摆满了简历。他告诉记者,线下双选会信息确定以后,学校招生就业处召开了“首场线下双选会工作布置会”,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都参会,会上公布了参会单位的信息,“我们也提前把参会单位的情况、岗位信息都发给了学生,给同学们开了班会。在这之前也开了家长会,把应聘的条件、岗位的福利待遇等信息也同步给了家长。”

  据法新社1月22日报道,在益普索集团当周开展的民调中,36%的法国受访者和39%的德国受访者对两国关系持悲观态度。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南京2月8日电(记者 杨颜慈)大地春潮涌,神州万象新。2月7日至8日,江苏省总商会国际合作联谊会在南京举办。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的招商代表“组团”赴江苏抛出“橄榄枝”,盛邀企业家携手奋进,合作共赢。

  助推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各地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大力发展林木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提高森林生态文化服务产值,增加产业收入,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据统计,10年间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60万个,木材产出收入超过了1500亿元,依托国家储备林开展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收入近100亿元,围绕国家储备林建设形成的加工企业达2700多家。

  据怀安站派出所所长靳乐介绍,其管内高铁沿线地处农村,周围又多是农田和蔬菜大棚,从今年2月4日开始,怀安站派出所就组织民警前往村镇的健身广场开展了爱路护路安全宣传活动。期间,他们还向沿线居民宣传法律法规、普及铁路安全知识,并提醒大家不要擅自翻越铁路防护网、不要到铁路沿线放风筝、也不要用无人机穿越铁路拍摄。

  2022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两次扩围,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扩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随后进一步扩大到广东、江苏、河北、四川四省全省,还增加了济南市、南宁市、防城港市、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新的试点地区。到2022年底,流通中数字人民币存量达136.1亿元。

邱俊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