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丨总书记为何如此挂念敦煌的雨水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6-07 20:27:41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

  “是的,总书记,我们在做相关监测工作。”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握手交流。

  敦煌的雨水,为何会让习近平如此挂念?

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就在此前一个多月,习近平甘肃考察首站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走进洞窟,习近平仔细端详,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莫高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情况。

  其间,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一幅壁画吸引了习近平的目光。

图为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这是张骞。”习近平说完又问,“这是什么时代画的?”

  “初唐时期。”讲解人员回答。

  听闻莫高窟数百年来几经劫掠破坏,但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得到妥善保护,而且敦煌文化还日益发扬光大、远播海外,习近平不禁感叹道,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

  2019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樊锦诗向习近平汇报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

  “近年敦煌下雨多了?”

  …………

  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习近平问得细致。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特意叮嘱大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习近平的言语之中,满是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与关切。

  “总书记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樊锦诗感叹。

  截至目前,全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曲折的道路自有它的道理,试炼的终点是万里花开。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焦虑、担忧、困惑、振作、顽强……生活从暂停到恢复,计划从搁置到重启,有遇见也有告别。不甘放弃,无所畏惧,让我们拥有了更加坚实的臂膀。2023年,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人。

  扩容资源、药品保供,中医药系统全力以赴

  毫无疑问,将民间AED纳入应急系统和“城市大脑”,是爱心创意上更务实的民生之举。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有条件的私家车配备AED设备,将宝贵的救济资源自愿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另一方面,利用公共资源打造更多“移动AED急救站”。比如去年9月,在第23个世界急救日前夕,江苏常州交警等部门就联合爱心企业,在货车上配置AED“救命神器”,并对货车司机开展专业急救培训,打造同城“货运+急救”的新模式。

<strong>  爱是取舍与坚守</strong>

  “在世界迎来2023年之际,中国已经准备了一份礼物。”肯尼亚《民族报》网站在一篇题为《中国防疫新政策对世界经济是利好》的报道中说。

张俊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