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嫦娥”长大的院士,头发全白了

来源: 山西新闻网
2024-06-03 13:42:43

  6月2日6时23分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

  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

  成功着陆在

  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预选着陆区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图为着上组合体着陆后太阳翼帆板展开模拟动画

  嫦娥六号稳稳地落在月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众年轻的航天人中

  有一位人们熟悉的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24年6月2日

  嫦娥六号成功落月

  开始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两项壮举

  都离不开叶培建院士

  呕心沥血的付出

  5年来,他陪着“嫦娥”长大头发已经全白了他说,“我们要次次成功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令无数人为之动容

  叶培建院士

  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

  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

  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

  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

  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

  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

  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留学生

  叶培建学成之后毅然归国

  只因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他从小便知国家强大有多重要

  “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

  我得做一点事情”

  当时,有人问叶培建

  选择回国经历了什么思想斗争

  叶培建说,没有斗争

  自己从来没考虑过留在国外

  “问这个问题,是小看我了!”

  叶培建亲历并参与了

  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

  不少航天人笑称

  “有叶院士在,才踏实”

  然而叶培建却总是说

  “我是个干活的

  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

  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

  担任“嫦娥一号”卫星

  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面对技术封锁

  叶培建带领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团队

  从零开始

  “我们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在近4年的时间里

  “嫦娥一号”研制团队夜以继日

  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

  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

  2020年12月3日深夜23时许

  窗外寒气袭人,窗内一片忙碌

  指令名称不断变化

  多目标飞控计划渐次更新……

  一串串数据印在叶培建厚厚的镜片上

  23时10分

  空气凝固般寂静的几秒过后

  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嫦娥五号获取了月球样品

  成功从月面起飞了

  而叶培建却站不起来了

  几个小时的久坐

  腰部的疼痛让他只能瘫坐在椅子上

  成功的道路上

  必定不会是一片坦途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

  发动机上的一个阀门故障

  在短短几十秒内

  就让探测器损失了20公斤燃料

  月球还没到,燃料不够用怎么办?

  幸运的是

  航天人做了充足的预案

  失误在预案范围内

  得到了及时补救

  在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当天

  一张照片火爆全网

  叶培建站在嫦娥四号探测器

  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

  紧紧握着她的手

  网友看到了兴奋、庆祝

  殊不知背后还有一位师者

  对一位经历了重大危机的年轻人的

  无声安慰

  在过去几十年中

  叶培建带领团队

  在工作中一直坚守两个信条

  一是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没有这种精神

  就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是全体人员都要“捕风捉影”

  指的是不放过一点点问题的苗头

  放过就可能造成致命危险

  谈及未来

  从无人探月到建立月球科考站

  从小行星开发利用

  到如何去往火星

  叶培建始终认为

  “要想得更远一点”

  他常常说“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

  叶培建也给自己定了“小目标”

  “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

  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为叶培建院士点赞!

 

  致敬中国航天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央视新闻、空天逐梦、新华社、中国科学报、新华每日电讯

  王俊生认为,在不平等的同盟关系中,尹锡悦访美也注定得不到实质性成果。拜登政府看似重视此次尹锡悦访美,实则只会做表面功夫,满足韩国虚荣心,达到利用韩国推进“印太战略”的目的。美国可能会在对朝鲜施压、安全合作承诺等方面对韩国作出表态,但是这些不仅不能解决安全威胁,反而可能导致韩国更不安全。

  与此同时,中方已分别在北京和首尔向韩方提出严正交涉,全面阐述中方立场,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韩关系的政治基础,要求韩方恪守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如“萨德”入韩事件、海域划界和中韩渔业纠纷等都会影响韩国民间的对华认知。詹德斌认为,一些韩国民众错误地将中韩实力对比和相互依赖的结构性变化、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以及朝核问题久拖不决等问题归罪于中国。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的根源在于中韩实力对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数据显示,中韩建交前一年(1991年),韩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GDP的86%。在与中国的对比中,韩国人的这种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20年韩国GDP规模下降到只是中国的1/9,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规模。

  比如,十九大之后被查的招商银行原行长田惠宇、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原副总经理徐宝义、公安部原副部长孙力军、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白向群、贵州省政府原副省长王晓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时又是长江入海口,平均海拔只有2.19米。因此,也有人疑虑这样的地形条件是否适宜建缆车?

  《菲律宾星报》称,秦刚此次访菲是应菲外长马纳罗邀请,这是秦刚担任外长以来首次对菲律宾进行正式访问,此访延续了今年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以来两国间的一系列高层互动。

高大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