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新兴市场迎来合资机遇

来源: 北青网
2024-06-29 21:03:0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舒晓婷 大连报道

  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 60%,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和光伏产品的出口增长达 30%。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展,想要保持其发展势头,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在哪些区域和国别可以重点布局?围绕上述话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对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John A. Quelch)进行了采访。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受益于持续投资

  《21世纪》:中国电动汽车要保持领先优势需考虑哪些因素?

  约翰・奎尔奇: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受益于中国政府对该领域发展的重视以及持续的投资。创新能力也是驱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行业不断整合,预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涌现。未来十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仍将保持竞争优势。

  《21世纪》:你对未来中国电动汽车出口规模和增长有何判断?

  约翰・奎尔奇:电动汽车的发展是解决世界面临的气候危机的重要一环。伴随中国提高电动汽车产量的能力日益增强,世界各国也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提升的过程中获益。

  某种程度上,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投资,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小型新兴经济体能够通过允许中国电动汽车在本国销售,来实现其气候和碳足迹目标。

  此外,我预计还会看到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新兴市场投资制造领域。例如,在墨西哥,当地企业与中国合作伙伴在发展电动汽车制造业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很好的合资机会。

  从出口转向合资电动汽车制造商

  《21世纪》:请展开谈谈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海外哪些区域和国别市场面临广阔机遇?

  约翰・奎尔奇:考虑到美国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目前美国市场基本上是“关闭”的。欧洲征收的关税约为20%~25%,虽然关税繁重,但这不足以削弱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是我认为,目前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主要机会可以着眼于欧洲和中国以外的市场,这些市场占全球GDP的40%甚至更多。因此,中国以外的市场机会巨大、机遇广阔。当然,中国国内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1世纪》: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有何建议?

  约翰・奎尔奇:我认为关键挑战聚焦在合作伙伴、品牌建设与专业人才这三个维度。

  一是如何从单纯的出口型电动汽车制造商,转变为投资制造工厂、与中国以外汽车行业的其他企业共同投资、进行合资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我认为,这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在美欧制造商主导的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升。在这些市场 ,中国企业即使生产的产品非常有价值,但将不得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

  三是人才。这涉及如何获得、留住人才,涉及在全球子公司管理中对不同国籍的人才的管理与整合。

责任编辑:刘明亮

  <strong>克服心理障碍,靠自己</strong>

  作者:揭书宜 &#9642; 栾立

  从故事发生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可以视为《流浪地球》的前传。影片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展现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起手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经历。

  宋庆龄同志率先垂范、为国为民,积极参与人民政协的创建和履职工作。人民政协的创建与宋庆龄同志的名字紧密相联。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就诚邀宋庆龄同志由沪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邀请电报中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1949年8月,宋庆龄同志由邓颖超同志等陪同抵达北平,在前门车站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和民主党派负责人迎接,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一个建设的巨力,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让我们现在就着手工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与富强的新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联合起来,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1954年12月,宋庆龄同志在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任职期间,她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坚持团结和民主,积极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作用,为人民政协事业蓬勃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她不辞辛劳,奔走城乡,访问工人、农民,阅读报告材料,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到许多具体情况,指出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就是迅速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首先是发展我们的民族工业,以及消除殖民主义造成的经济上停滞落后的状况,以使我们人民能够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享受幸福生活”,提出中国“广大、分散、原始的”农业必须现代化,“‘半殖民地地位的’工业必须转变为独立自主、生产多样化、机械化的现代工业,‘为数少得可怜的’技术人员必须增多”等建议。她关注新中国妇女的健康、福利以及在政治、社会和教育上的进步,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围绕相关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她积极开展人民外交,对外广泛宣传中国的政治制度、政策主张,以高超的外交艺术推动国际社会正确了解新中国,架设起中国人民通往世界各国的友谊桥梁。

  杨雨奇 张炎良

  “供电运维是我的最大爱好,线路不跳闸是我的最大追求。”孟建国说,这个爱好与追求,激励着54岁的他继续奔走在供电一线。(完)

赖妙俐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