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植入23个起搏器 八旬老人亲身感受起搏器发展历程

来源: 半月谈
2024-06-26 17:12:32

  中新网上海1月2日电 (陈静 胡杨) 1971年,胡根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市一医院)率先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如今已经80岁。记者2日获悉,她在该院装上了目前体积最小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在过去的53年里,她接受了35次手术,体内安装过23台心脏起搏器,感受了起搏器的发展。

  胡根娣当日告诉记者,1969年10月21日,年仅25岁的她突然晕厥,意识丧失,被确诊为“阿斯综合征”,即:病毒性心肌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970年10月,再次晕厥的胡根娣只能一直卧床,依靠口服麻黄素、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维持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当时在上海市一医院心内科颜和昌、刘忠豫两位教授建议下,胡根娣接受了开胸手术,安装了国产感应式心脏起搏器。

  3年后,刘忠豫教授又为胡根娣植入了国产埋藏式起搏器。在此期间,因为一系列原因,胡根娣频繁接受手术,更换了10个起搏器。1982年以后,胡根娣又陆续更换了6个心脏起搏器。随着起搏器技术逐步完善,胡根娣体内的起搏器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植入过程也趋于微创。

  胡根娣这次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因为她在2017年安装的起搏器电池即将耗尽,需要更换新的起搏器。医院心内科(南)主任汪芳教授为其完成本次起搏器安装。而2017年,为她安装起搏器的医生,也正是汪芳教授。汪芳告诉记者,此次更换起搏器最大的困难在于确定植入方式。“由于胡阿姨此前已经经历过34次手术,体内安装过22台起搏器。其腹部和胸腔遍布疤痕,而且那些老式起搏器的线圈还留在体内无法取出,无法再更换传统起搏器。”因此,专家团队决定为胡根娣安装新一代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

  此次安装的无导线起搏器重量不到2.0g,体积仅有1cc,使用寿命可 长达10年以上,兼容1.5T/3.0T核磁共振扫描,且植入过程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据悉,手术全过程耗时不到30分钟,患者全程保持清醒,无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术后起搏器

  据了解,康复出院的胡根娣将继续高质量“带搏”生存。(完)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1月9日,券商板块整体上涨,可能是因为券商股作为股票市场的先行指标,受到了主力资金的追捧,这或是A股市场向好的一个信号。

  每一起腐败案件的发生,不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党组织,付出的代价都是沉痛的。代价不能白付,教训必须铭记。纪检监察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把握好纠正与防范、治标与治本、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既严查腐败问题,又注重问题整改,努力实现由“惩”到“治”、标本兼治的实际成效。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0/9/2379325763721816513.jpg" alt="" />

  昨天,北京在蓝天与阳光中揭开本周帷幕,白天的最高气温在6℃左右,整体比较舒适,是风和日丽的一天。

  作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这些年,让张宰源感受最深的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环境。

  当天,“炸弹”被顺利拆除,这是一枚假炸弹。之后,贺丽远久久不能从压抑的情绪里走出来。

李文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