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望医药启动港股IPO,账上的钱已经快不够用了

原标题:科望医药启动港股IPO,账上的钱已经快不够用了

老BB毛茸茸毛片,色丁香导航-5c9KbYArmYAhld-科望医药启动港股IPO,账上的钱已经快不够用了。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6月27日,科望医药(ElpiScience)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正式开启港股IPO之路。

在上一轮的生物医药产业资本热潮中,科望医药的行业知晓度并不低。围绕它的关键词包括:“神仙配置”的创始团队、顶级投资人的加持、全球首创的ES101项目、积极对外合作战略等等。不过,时至今日,产业环境已经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眼下,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带着它的6项临床在研管线,决心在港股放手一搏。

科望医药的创始团队是它过去能吸引巨大关注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拥有典型的“投资人+科学家”的高管配置。该公司由纪晓辉、卢宏韬联合创立,沈文彦兼职出任科望医药董事会成员和科学委员会主席。

其中,纪晓辉既是科望医药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也是礼来亚洲基金的风险合伙人。同时,2017年成立的科望医药还是礼来亚洲基金重点孵化的肿瘤免疫治疗公司。礼来亚洲基金是该公司的A轮独家投资方。

2018年底,在递交了ES101项目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后,科望医药对外披露,年内又完成了35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该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礼来亚洲基金和鼎晖投资跟投;截至彼时,科望医药获得了累计5500万美元的投资。

而在创立科望医药之前,卢宏韬于2014年与杜莹联合创立了再鼎医药。2017年,再鼎医药在纳斯达克上市,卢宏韬同年退出。随后,他将与纪晓辉联合创立科望医药的消息便传遍医药圈。在更早,卢宏韬是美国免疫学家Dr. Richard Flavell的学生,在2008年回国后,他成为了葛兰素史克(GSK)的首任全球神经免疫部门负责人。

另外,沈文彦是药物研发领域的大咖。他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依洛优单抗(Repatha)的主要发明人,也是治疗骨质疏松药物romosozumab(Evenity)的发明人。

在产品方面,招股书显示,科望医药目前没有商业化产品,在研管线主要布局在肿瘤治疗, 4项已经推进至临床阶段,2项处于临床前阶段。

其中,ES102依旧是科望医药的核心产品,即六价OX40激活剂抗体,可共同刺激和激活T细胞,是一款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反应不佳癌症治疗药物。同时,在商业模式上,ES102是一款授权引进产品,它由科望医药在2018年从Inhibrx Inc.公司引进。

目前,ES102已在中国完成了两项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分别作为单药和与PD-1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在中国,ES102的联用产品为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ES102的联用产品为帕博利珠单抗。

科望医药表示,在临床试验中,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 抗体联用,ES102都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包括对PD-1检查点抑制剂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

除了ES102,科望医药还有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CD39/TGFß的双特异性抗体(bsAb,下文简称“双抗”)——ES014,它目前正在中国开展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1期试验的剂量扩展研究;中国唯一一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VEGF/DLL4双抗——ES104,它在中国既往重度治疗过的晚期CRC患者中的1/2期临床试验的1期试验已经完成,这一产品在海外也有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患者的2/3期试验。

整体而言,科望医药虽然拥有一系列较为前沿的产品储备,但其在研管线的开发速度并不快。同时,尽管多项临床依旧在推进,但企业过去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可能也烧得差不多了。这或许也是迫使企业港股IPO融资的原因之一。

而在2022年的第40届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作为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纪晓辉还表示,在接下来两年,公司计划在美国递交5个IND申请,每年至少将一个具有全球创新性的候选药物推进到临床阶段。

据招股书,科望医药此前已完成4轮融资,所筹总额约为2.5亿美元,相当于约人民币18亿元。投资者之中,除了礼来亚洲基金、高瓴、鼎晖,还有上海礼轶、大湾区基金、汇鼎、腾讯、高特佳、德屹资本等等。

在营利方面,2022年和2023年,科望医药的营收约0.8亿元和0.44亿元,研发成本分别为3.5亿元和1亿元,对应的年内亏损额分别为7.71亿元和8.53亿元。

另在现金流方面,科望医药2022年和2023年的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3.39亿元、2.7亿元。截至今年4月底,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55亿元。从数值上来看,这笔钱还不够企业巅峰时期一年的研发开支。

不过,科望医药表示,企业估计,截至今年4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将能够维持自今年5月起的36个月以上企业开支。即使按照这一口径,科望医药最多也还能撑三年多。

目前,科望医药已有BD(指合作授权)“回血”的动作。2023年12月28日,科望医药与安斯泰来(Naoki Okamura)宣布就BiME(双抗巨噬细胞衔接器)平台、候选药物ES019以及另一分子项目达成合作开发及授权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完成两个项目的开发。

通过这一合作,科望医药将从安斯泰来获得总额为3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行权费,公司还将获得安斯泰来支付的额外的研发经费以推进项目开发。此外,若是安斯泰来行使所有权益,科望医药将有资格获得总额超过17亿美元的潜在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许可产品全球净销售额的个位数至两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

另外,在2022年9月中旬,科望医药就已经“卖了厂”。当时,它与药明生物宣布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其中之一便是,科望医药的苏州工艺开发和中试生产设施宣布将被药明生物吸纳。依据协议,药明生物将作为科望医药独家CDMO(指医药研发生产外部服务)合作伙伴,同时保障其未来全球创新药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需求。

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x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