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装上阵、未来可期 我国氢能产业应用加速落地

来源: 黑龙江东北网
2024-06-12 08:21:33

  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实现高速试运行、氢能源重型卡车批量交付并投入运营、氢能驱动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当前,氢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扩大,创新步伐加速,产业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

  多位专家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进 展不仅展示了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多样化应用,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清洁能源和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的追求。随着技术日趋成熟、市场认可度提高,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这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环保、高效的能源未来正离大众越来越近。

  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加氢站及车用清洁替代燃料加注站、移动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氢能技术与应用列为鼓励类产业。

  氢能产业发展的加速有何深意?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绿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更是支撑绿色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同时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氢能开发利用不断提速。在国家层面,我国是全球第一产氢大国,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就曾明确提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在多位受访的业界专家看来,上述文件不仅凸显了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中国致力于推动氢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以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地方层面,《2023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5日,合计收录地方政府发布的氢能政策438项,这些政策涉及发展规划、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管理办法等多个类别。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采取了不少创新措施以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例如,北京市在上月颁布了《加氢站运营管理规范》,该规范涵盖了加氢站的基本要求、体系管理、人员配备、设备维护等八个关键领域,为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浙江省湖州市近日修订了《湖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设立了新目标:计划到2027年,实现氢能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从中央到地方,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氢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也为氢经济的培育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彭天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推进绿氢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临全球共性挑战,具体包括绿氢技术成熟度尚待提高、生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短缺。这些挑战是我国在推动氢能化进程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需要克服的障碍。

  面对诸多挑战,我国正通过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深入推动,致力于使氢能的生产、储运等环节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

  道石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洪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在氢能生产方面,去年我国多个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建成投产,这一进展显著加速了绿氢在国内的实际应用;在氢能储运方面,国家牵头开展了纯氢管道、掺氢天然气管道的相关试验和标准制氢;在氢能的应用方面,氢能在交通运输、发电、冶金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广,同时,一系列以绿氢为原料的绿色甲醇和绿氨项目也在加快建设步伐。

  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氢能产业的整体发展,为实现氢经济的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冯兴波把预防线路治安问题放到了第一位。他把目光聚焦到了线路周边学生身上,每年寒暑假,冯兴波都会提前与学校进行联系,开授寒暑假“最后一课”,通过漫画、ppt等形式为学生讲好铁路安全课堂,提高沿线铁路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开场白中,拜登对两党在国会两院的新老领导人说了一通“好话”,比如,夸赞参议院少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米奇·麦康奈尔是“任职最长的党团领袖”,恭贺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让民主党议席优势扩大了一点,又强调众议院新任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是坐上这一位置的首名非洲裔美国人。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者,始终保持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地方非遗与文旅融合的路子。”张靖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众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想要走得更长远必须要抱团发展。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党要全面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还要从更宏阔的视角,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进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战略自信。

  作者 邹昌义

  <strong>填补制度空白的拼图</strong>

林瑜宣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