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经济观察)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就业“大考”?

来源: 半岛晨报
2024-06-14 20:33:21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

  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今年以来,官方聚焦稳就业持续发力,千方百计护航民众求职路。

  中央多次研究部署稳就业问题,强调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中的重要性。7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本周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多措并举拓展就业空间。如组织专项活动稳岗拓岗;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高频举办毕业生招聘活动,加大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等,为稳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重点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尤其受到关注。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码校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服务和岗位,全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对中新社记者说,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主要路径之一,就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依靠各类市场主体来消化 吸收大量高校毕业生群体。

  眼下,新一届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据官方消息,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毕业生人数将再创纪录。新一轮就业“大考”将至,如何交好这一“答卷”?

  蔡之兵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应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最大程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

  “提高就业市场的供需匹配性也尤为重要。”蔡之兵强调,虽然高校毕业生数量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但仍有很多企业反映找到合适人才的难度很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认为,目前还需加强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信息精准发布。要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项目,加强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服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促进供需双方的有效沟通和匹配。

  黄屏充分肯定美东侨学界长期以来在支持祖(籍)国发展建设、团结服务同胞、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中美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为中国的发展建设以及和平统一,为促进中美友好注入更多正能量。总领馆将始终与大家肩并肩、心连心,同大家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美关系早日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砥砺奋进。

  <strong>实验室里:研发加力 提升产品“含绿量”</strong>

  四是实现合理激励。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既要用事业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在强化分配激励、充分授权的同时,注重用好监督、防控风险,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

  青溪站是沪昆铁路线上的五等小站,属于铁路等级最小的车站,全站只有10名职工,采取四班倒,一个班次两三个人。青溪站也很“大”,作为沪昆铁路大通道上的一个站点,24小时不间断接发列车150余趟,平均八九分钟就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然而,共和党人抓住了这次事件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拜登方面和司法部首次发现机密文件的时间在中期选举之前。共和党人认为,如果这件事当时被公布,可能会改变中期选举结果。

  放在更长时间轴看,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侯凯介绍,从量上看,5年来全国共审计44万多个单位,向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8万多件,涉及9200多亿元、5.1万多人;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2万多亿元,健全完善规章制度5.8万多项。从质上看,严肃查处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典型问题线索,揭示了一些影响经济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铲除了一些严重阻碍改革发展的“毒瘤”,推动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解决的“顽瘴”,惩治了一批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蝇贪”。

黄俊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