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为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定“标”

来源: 城市观察员
2024-06-17 08:21:12

  中新社兰州6月15日电 题:“数字敦煌”为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定“标”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 高莹

  千万年以后,丝路沿线的珍贵人类文化遗产,如受不可控的自然灾害而毁于一旦,其留存的大量数字化资源可让它完整复原。这一“复活术”是敦煌研究院基于“数字敦煌”项目30多年探索实践,编制完成的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形成丝路文物数字化成套解决方案和装备体系。

  “多年来,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的数字化建设是五花八门的,彼此之间的格式数据或采集数据很难形成兼容、互通或共享。”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1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由该院主导完成的文物数字化规范工作流程和行业标准,将加快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信息的抢救性科技保护进程。

  中国文物数字化建设未来都将采取的这一“标准”,是在敦煌石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扫描等工作中,逐步探索总结和研究所得。

  同时,敦煌研究院近年在为新疆克孜尔石窟、山西芮成永乐宫、四川阿坝州甲扎尔甲山石窟等中国9省区市22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受邀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遗产,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撑和工程实施中,亦为制定“标准”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实操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施了“数字敦煌”项目。

  “数字化的过程,既要保证采集图像的清晰精度,又要保证光线均匀、色彩高度还原,还要让单幅原始图片能拼接成一个整幅壁画,最后还要能整窟复原出来。”丁晓宏分析说,尽管数字化采集设备已升级至第四代的自动化,但根据洞窟形制的不同和墙壁曲率变化,“文物悉数走出洞窟”仍是一个漫长过程。

  丁晓宏说,“数字敦煌”被提出后,几代莫高窟人都一直在与时间赛跑进行抢救性保护,把敦煌石窟里的壁画、彩塑等空间信息尽快采集下来。直至十年前举办首场“数字敦煌”展览,让不可移动的敦煌文物从莫高窟走了出 来,“数字敦煌”项目在加速数字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

  此后多年,敦煌研究院利用海量数字化资源,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设计理念,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在世界各地举办了3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览。为了让更多敦煌文化爱好者一睹真容,针对世界不同人群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该院还于近年通过线上密集分享各类数字化成果。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实现全球共享,用户遍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2022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2023年“数字藏经洞”让海内外的敦煌文物得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现、重生。

  “现在有了行业标准之后,中国文物数字化成果不仅是通用的,而且真正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丁晓宏表示,数字化不存在伤害文物本体的风险,可围绕其做各种加工利用的拓展尝试,不仅传播和使用范围不再受地域时空限制,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是中国文博领域内一次全新的探索。(完)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等项目资助下,以及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大力支持下,EAST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装置运行区间不断扩展,取得了多项国际托卡马克运行的重大标志性成果。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运行和我国自主建设运行聚变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在上海,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考察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了解高效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情况;参观浦东展览馆,领略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走访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学习构建长三角服务网络经验做法;走进上海数据交易所,了解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等情况;考察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感受科技创新带来的蝶变。

  [环球时报驻阿根廷特派记者 姚明峰 环球时报记者 赵霜]本周中国外交迎来一波“来访潮”。4月16日至20日,应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邀请,乌拉圭外长布斯蒂略访华。乌拉圭当地媒体认为,布斯蒂略此访是政府希望加速与中国自贸协定谈判的信号。

  俄罗斯tsargrad电视台称,中国国防部长对俄罗斯的访问表明,两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协议需要尽快履行。“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对俄罗斯的访问证明了两国关系的稳固性。”俄罗斯“今日政治”网援引俄军事专家的话称,双方将讨论两国军队进一步加强合作和安全问题。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俄之间将会在多个领域开展军方的交流,包括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在军事演练和演习方面,也会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和业务交流。

  而《环球时报》旗下舆情调查中心近几年做的民调结果显示,中韩两国民众有很多相近之处。如2022年底“中国影视作品公众认知与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调查涉及的10个国家中,35.9%的韩国受访者最爱看中国宫斗题材作品。今年1月“中日韩企业管理者经济预期调查”的结果显示,面对供应链持续混乱,中韩两国企业代表分别有42.6%和43.8%选择“要加强合作”。2015年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联合韩国《每日经济新闻》进行的“二战胜利70周年中韩两国如何看日本”的民调结果显示,“韩国受访者比中国受访者更看好中韩关系的发展”,视中国为“建立密切经济关系”的首选国。该民调还有一项“好感度”打分(满分10分,最低1分),结果中国受访者给韩国人和日本人分别打出5.9分和3.8分,韩国受访者给中日的分数分别为5.7分和4.2分。

  网络上流传的火灾现场视频显示,有患者把白色床单拧成一股,从窗户外顺着床单往下滑;有人坐在外墙的空调外机上等待救援;八楼的患者也把床单伸出窗外,计划自救。无人机盘旋在这栋楼的上空,重复地播放一个声音,“请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林妙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