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葬渐兴 民众礼敬生命更环保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07 09:35:27

  清明扫墓追思是中国传统习俗。近来,中国多地举办形式多样的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及公祭活动,兼顾绿色环保与人文关怀,礼敬生命,越来越多民众参与。

  在郑州,289位逝者“安眠”树葬花园;在江西省九江市,46位逝者骨灰撒入长江,集体江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举办骨灰撒海活动,逝者与海“同眠”。

  中新社记者在郑州市公益树葬活动中看到,追思现场鲜花环绕,为每组家庭准备的祈福心愿卡、水溶信笺纸、爱心思念灯等追思用品依次摆放。敬献五谷、暖灯奉茶、鞠躬致敬、水溶纸寄情等流程,温馨庄重。

  当前,生态葬在中国逐步推广。广东省民政部门统计数据,该省生态 安葬率已超过63%;“十四五”以来,江苏省采取生态葬的逝者已达3万人;近5年来,山东全省参加生态安葬人数约12万人。海葬、树葬、壁葬、花坛葬、草坪葬……逝者“安眠”与节地环保兼得,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王云是郑州生态葬的先行者,13年前,她用树葬的方式送别母亲。“如今看到安葬母亲的那棵树粗壮了不少,很欣慰,仿佛她仍陪伴着我们。”她认为,生态葬对家属而言是心灵的慰藉,不仅让逝者体面、安静地回归大地,也为自然环境“减负”。

  生态葬往往不立碑、不留名,为满足民众的祭奠需求,各地组织公祭拓展生态葬的人文内涵。例如,辽宁大连市海葬纪念园启用,家属无需再出海祭奠;在郑州市,参加公益树葬的逝者姓名刻于纪念碑上,供家属凭吊。一些地区还利用数字技术,将逝者信息传至“云端”,供家属网上祭扫。

  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王朝峰表示,生态葬在尊重传统殡葬习俗的同时,也丰富延伸了殡葬文化,能更好地满足民众“逝有所安”的需求。

  上述物品需要作为民事、行政案件的证据使用的,经权利人申请,可以在民事、行政案件终结后或者采取取样、拍照等方式对证据固定后予以销毁。

  “消费首先是要解决消费什么,还有愿意消费,这是个信心的问题。疫情这几年居民存款上涨,本质上是大家对于未来缺乏信心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考量,这就需要政府给消费者信心,稳定供应链,让经济活起来,梳理系统上的堵点,减少这三年疫情防控带来的熵增。”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有力的协同推进机制,明确义务教育教师定期参加交流轮岗的义务,并对交流轮岗的对象、年限、程序、待遇等做出全面规范。”民进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规划协调的职能,统筹学区、集团、学校和教科研部门参与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如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与编制、人社等部门的权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

  杨帅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电务段的一名“95后”高铁通信工,他所在的长沙南通信集中修工区主要负责京广高铁335千米通信设备的检修与养护。因其工区作业内容涉及无线通信、有线通信,作业环境覆盖高铁桥梁、隧道、铁塔、光缆井下等因素,他们被称为通信“全能战士”。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西安1月18日电 (阿琳娜 魏科伦)17日,腊月二十六,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电务段汉阴信号车间恒口工区的信号工们早早出了门,开始一天的信号检修工作。

  <strong>第二十六条</strong>本解释所称“销售金额”,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出售侵权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

刘芳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