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IMD:欧洲能源转型方向不会改变 衡量投资机遇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6-29 07:11:50

女生JK自慰「悪くないね」と僕は言った。  既严查腐败问题,又注重问题整改,努力实现由“惩”到“治”、标本兼治的实际成效re0F-fib0DyFeHzVwHAy-对话IMD:欧洲能源转型方向不会改变 衡量投资机遇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

  郝倩/发自瑞士洛桑

  新浪财经日前独家对话瑞士IMD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战略与政治经济学教授David Bach。Bach教授认为,当下的企业家正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全球化布局需要综合评估地缘关系,而不仅仅是考虑经济要素。

  David Bach是IMD创新与项目负责人,即将于今年9月上任IMD院长。他对新浪财经表示,在过去20年间,也就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15年左右,当时的投资人要国际化总是先考虑经济要素,然后才是政治。现在的重要性排序则是反过来的。

  “哪里是最大的市场,哪里可以找到最便宜的原料,成本较低的劳工,这些要素都是之前企业家做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企业家在做投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各方的地缘关系。所以投资人应该明白一点,现在只是强调某个市场的规模,供应商的完善,或者成本优势已经不够了。”

  Bach解释说,在现在这个阶段,世界正在“重新布局国际化”,国际化没有消失,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投资本身不仅是为了开拓市场,服务消费者,还有分散风险,平衡地缘关系的考虑。

  说到欧洲目前所处的形势,David Bach认为大选之年有一些变数,但也没有媒体所描述的那么戏剧性。实际上可以看到欧洲整体有点向“极右”倾斜,有可能是向右转,但即使是极右本身也是分裂的。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接下来的大选,右派保守党可能会有大问题。

  无论如何转向,Bach认为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欧洲的选民都有很多顾虑。事实上,确实是有诸多问题不如人意,无论是净零和环保监管政策,就业市场,居民收入,AI,还是中产的生活方式是否可以维持等等。这都是极右翼升温,绿党失去阵地的原因。

  关于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困境,其实有一个不应该忽略的背景。在对抗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一开始最为积极推动的就是欧洲,无论是从政府推动的决心,规则的制定以及对投资的扶持层面,欧洲都是最先投入的,然而当其他人赶上来,欧洲却在很多新能源领域落后了。

  ”如今,因为欧洲的产业刺激和补贴不到位,反倒是让欧洲的企业开始往海外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去美国,也是为了去受益美国的产业补贴政策。”

  与此同时,欧洲并未能受益之前的低息环境,利用较低的融资成本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现在不仅是市场变化,进入高息环境,就连政府预算也捉襟见肘。举个例子,之前德国结束了对购买电动车的补贴,其实就是因为预算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欧洲现在有些摇摆,但总体趋势,依然是新能源板块的投资越来越多了。”

  “所以目前对于欧洲而言,能源转型是无法避免的,接下来也出台新的新能源补贴或者推进法案。难点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好谁投资谁受益。当然,补贴本身也不是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唯一路径,从完善供应链,到建立欧洲统一的资本市场,吸引更多技术工种,私人投资进入等等,诸如此类都会有益于快速推 进能源转型。”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贸易的本质是要惠及本国消费者,又不能给本地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因为关税是“双向道”,“你可以把外来的商品挡在门外,却也可能因此导致自己的产品无法顺利进入到其他的国家。同时,如果这个工具使用不好,还可能让本地企业缺少危机感和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Bach认为,当下的商界领袖遇到很多挑战,从地缘政治,能源转型,到AI,新一代千禧年后进入职场后,对职场的预期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商学院,最重要的战略还是要与真实的商业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深化对商业世界的影响,解决商业世界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做抽象的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欧阳名军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10/65/17416743759090676529.jpg" alt="" />

  (二)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012年至2021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相当于少用标准煤约14亿吨,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到25.5%,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并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过去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

  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以及目前最大和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一直以来都是引才聚资的前沿,对全球高端人才具有强劲吸引力。上海也一直致力于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就业、创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