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生物在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形态演变过程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6-13 00:15:14

啪啪*  通知提出,鼓励各地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人民群众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有了新的需求,希望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活动场地。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是扩大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的重要举措。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提升公园多元服务功能的重要意义,按照试点先行、积累经验、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推动开放共享试点工作。(中新财经)4nkp-KWC3GTyKVpDQ3DzZoQT-科学家揭示生物在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形态演变过程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地球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仅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更影响了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形态多样性即不同物种在形态上的差异,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没有大规模灭绝事件期间,物种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通常是同步演化。然而,大规模灭绝事件却可能打破这种同步性,导致两者脱耦。

  宋海军团队开发一种名为DeepMorph的自动化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599个属、六个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揭示了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期间,大部分门类,包含菊石类、腕足动物、介形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经历了对复杂和装饰性形态的选择性灭绝,那些大型 、复杂和强烈纹饰的形态类型灭绝更严重;而牙形动物则没有表现出形态选择性灭绝的迹象。

  研究还发现,菊石类、腕足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牙形石六个海洋生物类群在经历灭绝事件时,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演变模式。这种灭绝的选择性和强度可能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影响所致,反映出不同演化枝和形态类型对环境耐受阈值的差异。

  近10年,中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全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获得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2200余个并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胡炜莘 齐 欣 本文照片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同时,北京市场监管部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探索优化电子营业执照管理服务方式。为全部市场主体生成电子营业执照,存量市场主体中近160户万户下载应用电子执照,占市场主体总量近七成。在获得电子营业执照的同时,新设市场主体还可免费获得一套电子印章和电子发票,实现“三大件”电子化模式全覆盖。针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无法到场办理的,可通过远程下载。受托人向登记机关申请将电子营业执照下载二维码发送至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本人邮箱,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远程下载电子营业执照,真正实现“线上一次身份认证,线下一次窗口扫码”即可批量领取电子营业执照。

  据德国媒体5日报道,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已与乌克兰方面达成共识,西方提供的武器只会在乌克兰使用,不会用来攻击俄罗斯领土。(完)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