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影迷的自述:我为什么反对屏摄?

来源: 伊秀女性网
2024-06-02 12:12:00

  采访时间:2月20日17时

  受访人物:影迷小D

  我是小D。今年30岁。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影迷,但我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毫无疑问,我是非常反感屏摄行为的。

  我看电影的时候,当然也遇到过有人屏摄。每当那时候,我就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不阻止,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在场观众的观影体验;但若阻止,很可能会引发纠纷,而这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的观影体验。大多数时候我就退缩了,因为我不想自己也成为那种影响他人观影的人。

  大家如果手头有电影票,可以观察一下,其实每张电影票的背面都会有不能摄屏的提醒。但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想到把电影票翻过来,认真地阅读上面观影须知。

  影院似乎可以做得更多。我在香港看电影的时候,发现影院除了在厅内显眼处进行文字警示,每场电影放映前还会播放有关观影礼仪的科普小短片。UA和百老汇等院线也把这个规范带到它们在内地的影院。它们的做法,我觉得其他院线也可以效仿。

  很多观众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屏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影院更应该进行正面的引导。事实上,我个人在买票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更愿意提醒 观众遵守观影礼仪的影院。

  其实我很理解一些观众看完电影后,想要“打卡”分享的心态。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用拍摄票根来代替屏摄。当然,分享带有海报和剧照的电子票根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始终认为,影院就是一个看电影的场所。它不是社交场合,更不是景点。我想在电影院做的事就是看电影,而不是去跟别人讨论剧情,或者拍照打卡。

  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很红火。我真心希望,观影不屏摄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事实上,我在参加国内一些电影节的时候,发现观众基本都不会屏摄。为什么?因为电影节的观众都会默认这是个不好的行为。我相信,慢慢地,这种共识也能普及到普通观众中。

  最近,某位公众人物的屏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他的行为似乎在告诉大家,屏摄是一件正常的事,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事。这可能会导致更多人在电影院屏摄。我希望在拒绝屏摄的共识形成过程中,公众人物尤其能以身作则。

  该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蓝皮书主编王承哲介绍,《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既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局势又关注民生热点,是研究河南省情民情的重要平台。由总报告、发展篇、治理篇、调查篇、专题篇五部分组成。全书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对河南全省的民生建设、人口发展、社会治理、乡村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解读。

  热点六: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商业创新精彩纷呈。新型消费方式不断涌现,露营经济、宠物经济、国潮国货经济、艺术文创消费等将快速增长,持续引领新消费发展。

<strong>  记者调查涉疫物资销售乱象</strong>

  美食节 购物消费节集中启动

  从“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同样反映出,事不避难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

  刘光慧解释,人类与病毒是协同进化关系。其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 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逆转录病毒入侵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古病毒化石”。在漫长的岁月里,大量ERV的遗传信息被人类细胞俘获,并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成为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潜伏下来,占据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右,成为重要的基因记忆。

林正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