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学生用5分钟短片讲述蒙文春联背后的“铸牢”故事

来源: 千龙网
2024-06-02 05:19:00

  一只羊角是蒙古族小男孩巴特尔手中的“笔”,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 称“博州”)的雪地,则是他的“纸”。站在这张白茫茫的纸上,巴特尔正学着写下一副“蒙文春联”……

  这一画面来自名为《春风吹又生》的5分钟短片。不久前,这部由华中师范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拍摄的短片,获得了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奖。

  全片以“蒙文春联”为线索,讲述了12岁的巴特尔向蒙古文书法传承人巴音达拉学写“蒙文春联”的故事。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近年来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中出现了不少新内容,贴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在博州,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喜欢贴蒙文春联。巴音达拉介绍:“很多蒙古族牧民认为,门口贴上蒙文春联会更有‘家’的感觉。”每逢过年,巴音达拉便用蒙文书法设计出不同的春联,送给当地的农牧民。他还利用周末在博州青少年宫为当地的孩子开设免费的蒙文书法课,教他们写蒙文春联。

  这件事引起了从武汉来的支教学生们的兴趣。“我们的服务地是有着35个民族的城市,援疆支教让我们为这里带来了新的知识,但同时,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所以我们想把看到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短片导演余典说。

  在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支教的学生们一次次被感动:阿丽腾阿姨临时改变家庭活动,只为给摄制组提供拍摄场地;巴音达拉老师开着随时会陷入泥地的二驱车,也要坚持接送摄制组……

  短片中,扮演巴特尔的小演员银子贺来自多民族组成的融合家庭: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蒙古族人,姥姥、姥爷也是蒙汉结合。据悉,在博州,和银子贺一样,蒙汉结合的“多民族融合家庭”还有很多。

  “石榴千房同膜,是友谊、团结、亲密无间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显化,也是我们拍摄《春风吹又生》这部短片感受到并想与大家分享的。”余典说。(完)(《中国新闻》报作者刘益伶报道)

  外表朴实敦厚的罗健,不仅不怕苦、能吃苦,还很聪明、善于思考。

  中国驻秘鲁使馆表示,再次提醒在秘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形势,提高警惕,避免参与、围观抗议游行等活动,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安全防范。春节假期将至,驻秘鲁使馆提醒中国公民近期勿前往秘鲁库斯科、普诺等南部地区旅行,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并与驻秘鲁使馆联系寻求协助。

  据了解,自2022年11月下旬起,麻江县组建县村乡三级巡回医疗队,组织发热巡诊车到全县下辖7个乡镇的63个行政村进行巡诊,为重点人群开展诊疗、医疗科普服务3500人次,4478份“防疫健康包”已全部发放到重点人群手中。

  “价格卖得咋样?”记者问。

  如何发挥沪港两地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与联动?在施荣恒看来,“面向新发展,上海应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并发展高品质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等”。

  陈佰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上介绍,当前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森林碳储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生态系统每年固定二氧化碳达8500万吨以上,森林蓄积年增量2000万立方米左右。“保守估算,林木年固定二氧化碳达3600万吨以上,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增汇量的1/3。”

柳左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