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模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多元发展

来源: 北京商报
2024-06-29 09:43:09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何谓“中文+”?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是高频词,如“中文+中医”“中文+旅游”等。有学者认为,“中文+”是在学生具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基础上,借助中文进行其他专业的教学,主观上把中文能力作为首要能力来培养。我们认为,“中文+”的“+”,可解读为“基于”或“应用”,如“中文+旅游”就是“基于中文学习的旅游职业教育”或者“中文应用于旅游职业教育”。若把中文能力与旅游服务等专业技能相比较,中文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占主导地位。从教学安排来看,中文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专业技能学习时间更长;从学习顺序来看,前期是中文学习,中后期则是实用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学习中文。也就是说,“中文”教育中,中文是重点;“中文+”教育中,“中文”是次重点。

  所以说,“中文+”概念涵盖了“中文+旅游”“中文+中医”等一系列概念,是一种“基于中文应用的跨学科群”命名方式,体现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现实意义。

  在海外,2020年,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在线签署《关于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去年3月,中国和泰国教育部门共同创办的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在曼谷成立,标志着中泰双方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为两国职业教育开展全面合作拓展了渠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文+”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创新可能。对于学习者而言,中文学习更有吸引力,可以从“中文+”的“+”这个不同视角了解中国文化。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根据学 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我们坚信,“中文+”将以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方式,释放语言的能量,助力国际中文教育的多元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袁礼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李德鹏系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编审)

  虽然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但现阶段智能家居有时也会影响用户体验,一些功能尚需完善。

  “恭喜大王,今日田猎获豕一!”幽暗的大厅中,四周垂幔营造出神秘的氛围。站在黑色“占卜台”前,观众点击选择相应的内容,面前的大屏幕上模拟出现龟甲被炙烤、开裂的动画,再配合语音播放,让人仿佛穿越回到古老的商王朝,置身于隆重的占卜现场。

  85名委员中还有三成以上是具有上述领域背景的专家学者,包括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等,其中还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马内所效力的拜仁慕尼黑俱乐部官方消息,此前受伤的马内在本周内进行了有球训练,预计将在二月中下旬回归。(完)

  对于“打工人”来说,令人惴惴不安的不只有本领恐慌,还有年龄恐慌。如果说本领恐慌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弥补,年龄恐慌则是一种无可弥补且无从逃避的压力。人至中年,如果突然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不仅使人陡生压力,而且很容易令家庭陷入困境。为了避免被“优化”,“打工人”不得不为工作拼尽全力,有时甚至还要牺牲劳动权益、接受不公正待遇。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如何维持持续增长的家庭生活支出,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基于这样的背景,破除就业中的年龄歧视,不仅事关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同时事关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strong></strong><strong>苦练内功</strong>

吴旻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