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 预计提供岗位2万余个

来源: 发展网
2024-07-06 01:00:32

  中新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吕少威)“ 就业领航共筑未来——2024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5日正式启动,当天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场线下专场招聘会。

  本次暑期服务月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主要面向2024届北京地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16至24岁登记失业青年。为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顺利就业,活动期间北京将组织各类就业服务活动130余场,预计6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

  线下招聘会聚焦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当天,本次暑期服务月活动的首场线下专场招聘会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聚焦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现场组织了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多个重点产业企事业单位参会。中铁建电气化局、中信银行、首农股份等10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共提供计算优化工程师、技术研发主管、电气工程师等就业岗位1000余个。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智慧就业、反诈课堂、政策咨询以及职业指导等4个“特色专区”。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创新服务;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刑侦支队的工作人员开展求职反诈在线课堂,指导毕业生“避坑”求职陷阱;北京市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人事档案、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就业创业等政策咨询服务;职业指导专家解答反诈防骗、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岗位选择、住房租房等方面的困惑。

  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就业服务活动130余场

  活动期间,北京市、区人社部门将开展差异化定位的特色专业性招聘活动100余场。线上,开展直播带岗、入企探岗、视频双选会等活动;线下,聚焦需求量大、市场紧缺、发展前沿等领域,面向重点产业开展行业性招聘活动。

  为更好发挥市场促就业作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联合猎聘、科锐、国投人力、双高易信等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数字化平台搭建、人岗匹配、个人求职指导等方面,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北京市、区人社部门还将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就业创业指导活动30余场。主要包括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劳动关系、社会保险政策等就业创业指导公开课、直播课,制作发布职业指导短视频,开展职业指导下基层活动等,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把握市场需要、明晰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具体活动安排将在“好工作”微信公众号动态发布。

  活动期间将集中开展“1311”就业帮扶服务

  面向2024届毕业生,北京市人社部门发出了《逐梦青春就业启航——致2024届毕业生的一封信》,明确毕业生就业服务渠道、提醒相关权益维护,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供求职就业指引。北京市将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在北京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全部纳入公共服务范围,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3次岗位推介、1次职业指导、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此外,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还可以登录“北京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http://fuwu.rsj.beijing.gov.cn/bjdkhy/bysjycy/),享受个人求职、实名制登记、招聘活动、就业见习、档案服务、政策服务、就业创业指导、申领补贴、大学生创业板等全链条服务。(完)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底,拥有231万个5G基站,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18.45亿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CDF年会上表示,数字经济跟整个数字产业的发展非常紧密,能创造新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场景,也让零售店铺获得了新的获客通道和管理工具。同时,大量的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实现,包括企业内部的制造设备管理、生产者服务网络建立、与上下游产业生态联合融合等。

  他认为,沈阳若想保持人口进一步增长,要紧紧瞄准国家赋予东北的“五大安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战略定位,实现“聚产”与“聚人”的有机结合。

  “中国有14亿多人,约占世界人口近1/5。如何把这么多人的意愿表达好、凝聚好以及落到实处?中国找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把金钥匙。”

  在李先生发给记者的图片里,能看到医院东楼建筑外立面有疑似过火痕迹。据媒体报道,着火的是一栋白色大楼。大楼共7层,有明显着火痕迹。现场依然能闻到物体烧焦的味道。进入发生火灾的住院部东楼看到,消防水管尚在楼内,一层仍留有大量积水。

  一位CBA球队高层管理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疫情之下,CBA公司能开源节流做好经营,提升分红水平,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詹德斌看来,伴随着中韩建交后30余年的全面交往,两国民间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有的表现在个体层面,有的表现在国家层面。这些矛盾很多由具体问题引起而发酵,而当这些问题反复出现或长期得不到解决时,自觉利益受损的一方就会对对方产生厌恶情绪。

吴文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