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特斯拉为何入局中国新型储能?

来源: 红山网
2024-06-12 11:58:29

  中新社上海6月11日电 (王梦瑶)特斯拉日前于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首次在中国1:1展出其超大型电化学商用储能系统Megapack。

  今年5月,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正式开工建设其全球第二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该工厂初期规划年产1万台Megapack,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

  为何入局中国新型储能?特斯拉能源和 充电业务高级总监麦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中国是越来越重要的能源市场,也是特斯拉在能源领域的战略重点,“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制造的Megapack产品直接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良好前景”。

  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260%。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超210%。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预计,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总装机将再翻一番。

  新型储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装机的急遽扩张。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3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5.85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52.9%,风电和光伏发电之和突破11亿千瓦。

  “风光水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天然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储能是其规模化开发应用的关键”,袁榴艳以太阳能为例指出,光伏发电晴天中午时发电量高,夜晚用电高峰时却发不了电,储能作为“大充电宝”能够调节这种波动和变化,可以“把白天的电存起来晚上用,晴天发的电阴天用”。

  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主导地位,中国具有大规模发展优势。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张金惠认为,特斯拉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磷酸铁锂电芯的供应问题是其考虑因素之一,磷酸铁锂电芯是储能电池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目前只有中国具备大规模的量产能力。

  中国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中国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但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高达97.4%。在袁榴艳看来,中国锂电池作为出口“新三样”之一,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这支撑了锂离子电池储能的快速增长。

  除火热市场和技术优势外,特斯拉入局中国新型储能也与中国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特斯拉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政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创造了巨大机遇,中国市场是特斯拉发展的“必选项”。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无锡1月11日电 (记者 孙权)“平时我们夫妻俩都要上班,没时间照顾老人。老人一个人在家除了看看电视也没其他事可做,挺孤单的。现在小区旁开了这个老年人‘日托班’,接送老人很方便。”11日,家住无锡市梁溪区扬名街道扬名花园的唐女士带着自己82岁的母亲来到小区附近的幸福嘉里文化园,体验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目前高校院所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成果申报管理,技术转移部门负责运营和转化,而资产经营公司负责作价投资后的国有股权管理,存在转化链条被分割的现象。《试点方案》支持试点单位依托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设立全资的责任、权利、义务统一的一级或二级科技成果管理公司,负责本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和所形成股权的管理与运营,并作为本单位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形成股权的持股平台,彻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服务全链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另一方面,搭建以政协云为主体的“报刊网端微屏”融媒体平台,湖南政协形成“政协云+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网络新媒体”的宣传矩阵,打造了“云宝早自习”“委员公开课”等一批宣传品牌,推出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委员奋斗故事、政协履职故事、湖南发展故事,促进情感共鸣,凝聚思想共识。

  近日,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到机场接机,欢迎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首批前往泰国的中国旅客。泰国民航局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将有约338个来自中国的航班飞抵素万那普机场。泰国旅游局表示,中国游客回流将进一步提振泰旅游业,预计今年第一季度赴泰中国游客将达到30万人次,全年接待中国游客将达到500万人次。

  据悉,今年年会计划设置“发展与普惠”“治理与安全”“区域与全球”“当下与未来”四个板块议题,旨在更好地推动各方理性探讨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国际合作,凝聚发展共识。

张成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