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女兵许桂兰之子:母亲一生从教,低调平凡也英雄

来源: 中关村在线
2024-06-02 13:13:16

  中新社广州2月6日电 题:黄埔女兵许桂兰之子:母亲一生从教,低调平凡也英雄

  中新社记者 孙秋霞

  “当年为了救国,母亲决心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她跟男兵一样吃苦,一早出操训练,练习打枪,最希望去前线战斗。”黄埔军校三分校十六期生许桂兰之子、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会员大会主席刘新孟近日在广州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

  许桂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正式建制的女兵之一。1939年,她怀着救国之心,从一名校园女学生踏入黄埔军校,穿上一身军装,接受艰苦军事训练,此后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在刘新孟眼里,母亲一生从教,低调平凡也英雄。

  黄埔军校招收女学员的历史,始于1926年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当时的女生队被誉为“妇女解放的旗帜”。从1926年到1949年,黄埔军校在大陆先后招收过四期女兵,毕业女学员约800名。

  刘新孟告诉记者,1938年,年仅17岁的母亲正在广东省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原本打算毕业后当一名老师,结果遇到日军轰炸广州,母亲和400多名同学一起随学校北上避难,先后逃往广东韶关和江西吉安。

  到吉安后,许桂兰跟家人断了联系,恰好遇到黄埔军校第三分校招生,于是她和107位女同学一起报考。“我曾问母亲为什么报考黄埔军校,她说她有四位兄长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并且都在抗日战场上。与其被日本人欺负,不如一命拼一命。”刘新孟说。

  女生入校后,首先要剪掉辫子,脱下女装,换上军装。刘新孟回忆道:“母亲说她一开始最不习惯的是跟男兵剪成一样的头发,有的女生受不了,晚上摸着头暗暗流眼泪,不过很快大家就习惯了。”

  在黄埔军校训练期间,许桂兰主要学习步兵操典和射击,还要到附近的山里进行实地军事演习,晚上则经常连夜行军,背着沉重的行李和枪支弹药,两只小腿上绑着沙袋,步枪的个头比她还要高。

  “那时因为年纪轻,有着一股热情,母亲并不觉得辛苦,甚至还主动跟男兵比,男兵怎么做她怎么做。”刘新孟介绍,最令母亲难忘的是晚上在荒山野岭轮流站岗放哨,为了不暴露自己不能随便打手电筒,女同学最怕遇到蛇虫鼠蚁。

  黄埔军校既有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有深入的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是重要内容之一。刘新孟介绍,母亲一直在思考自己如何更好地报效国家,虽然她在军校成绩不错,但还是想教育报国。1940年,黄埔军校内迁重庆,她便与部分女生一同转投位于广西桂林的广州大学,继续读书。

  “母亲在广州大学认识了父亲,他们毕业之后在广西创立了一所学校,父亲当校长,母亲当教导主任,两人都没有工资。他们教当地农民的小孩读书,农民就给他们一些粮食吃。”刘新孟说。

  抗日战争胜利后,许桂兰回到广州,此后一直在广州市惠福西路第二小学任教,直至1976年退休。刘新孟至今还记得,母亲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忙得中午也没空回家吃饭。他6岁起经常从广州光孝路走到惠福西路,给母亲送盒饭,有时候饭送到了,却发现她到学生家里家访了。

  “她觉得要尽自己的责任,全心全意扑在教 育上,学生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她都非常紧张,晚上回来整个人累得吃饭都打瞌睡。”刘新孟说。

  2017年9月,许桂兰因病逝世,享年97岁。今年1月20日,在“黄埔百年·薪火赓续”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百人口述历史开机仪式上,刘新孟将其母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捐赠给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母亲晚年最关心两岸关系,希望国家和平统一,捐赠这枚极具意义的纪念章,是代表我的母亲、我们整个家族表达同样的祈愿。”刘新孟说。

  受母亲影响,多年来,刘新孟一直致力于推动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往来,同时他经常带澳门学生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让他们了解历史,传承黄埔精神。(完)

  收费标准 高与低主要看距离

  对于未来,张展飞表示,会倾向于录下寻猫过程发布到网上,教大家如何去找宠物,希望让这个行业更透明化。刘伟也表示,目前行业内鱼龙混杂,从业者应该发自内心地喜欢小动物,对待小动物有一份责任感,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好。

  “这次的皮影戏篮球赛也使用了改良后的制作工艺,影人才能完成运球、投篮、扣球等精细动作,眨眼、嘴巴开合也让影人更加逼真,更有感染力。”刘朝侃说。

  而对于莫里斯和卡蒂亚这对迷恋火山的夫妻,《火山挚恋》的旁白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捧火,在火焰之中,一对恋人找到了归宿。”

  2023年或将是世界经济“风急浪高”的一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降至2.7%,比2022年低0.5个百分点,三分之一的经济体将陷入衰退。经合组织(OECD)的预测更为悲观,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只有2.2%。经贸问题被日益政治化、大国博弈加剧等也给经济前景埋下隐忧。

  坚持15年做科普的魏红祥,在业内被公认为是特别有创意、特别有人脉的科学家型科普达人。但他仍然感到,“这个圈子其实很小,活跃的总不过两三百人”,真正持续在做且有影响力的,更是不超过科学家总数的3%—5%。

韩晓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