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国以“竞争”之名行“遏华”之实

来源: 秀目传媒
2024-06-14 08:22:20

  【中国网评】警惕美国以“竞争”之名行“遏华”之实

  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竞争”正日益成为华盛顿对华政策的高频热词。1月30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一次智库活动中,一方面坦承美国“几十年来为塑造或改变中国所作出的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呼吁“美中必须在竞争中寻找共存之道”。本月初,美国前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出任常务副国务卿,成为美国外交的“二把手”。作为白宫内为数不多的“中国问题专家”,坎贝尔一贯主张中美关系的本 质是“竞争”,而非冲突和对抗。坎贝尔的任命,意味着“印太地区”和中国在拜登政府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提升。

  美国承认“改变中国”努力的失败不仅仅是自揭其短,其背后更有宣示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的政治意味。自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确立了对华“接触”战略。美国实施“接触”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以间接促成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但历史证明,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不仅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始终坚持走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打破了“西方模式”的神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华盛顿愈加感到焦虑和挫败。因此,近年来不少美国政客主张反思甚至放弃“接触”战略,进而将中国定义为“有意愿和能力重新构建国际秩序的唯一竞争对手”。2020年,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前发表演讲,宣布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2023年,坎贝尔在一次采访中也明确表示,“接触”政策的目标高于美国的实际能力。

  美国虽然表示已放弃“改变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愿以平等的姿态同中国展开对话合作。自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对华“竞争”的论调逐渐取代“接触”,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话语。“竞争论”更为强调美国要确保自身竞争优势,以防止中国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因此,从贸易到科技甚至军事领域,美国对中国陆续展开全方位的封锁和打压,大有与中国“脱钩”之势。

  但中国毕竟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完全脱离“中国制造”对于美国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美国便将“脱钩”的重心集中于高科技领域。自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对华为公司“痛下杀手”。拜登上任后“萧规曹随”,继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360度无死角的围堵打压。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之际,美国商务部又明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芯片。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的科技进步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正如坎贝尔在《外交杂志》上撰文表示,美国须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封锁,以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美国所谓的“竞争论”并非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而是处处给对手下套、使绊子的恶性竞争。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半导体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推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市场,而且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巨大的数据优势。中美在高科技领域的“脱钩”只会造成“双输”局面。例如对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英伟达来说,中国市场的营收占其2023年全球营收的47%。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公开称,美国的半导体企业在10-20年内都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依托全息数字电网,江苏电网已经实现大规模无人机巡检协同应用与智能管控,可以支持上千架无人机同时作业,全年自动巡检作业量超过52万架次,提前发现消除输电铁塔缺陷及通道隐患4.2万处,严重缺陷发现率提升3倍,每年可以节约电网运维成本约2亿元。”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设备部副主任吴强介绍。

  当选政协委员之后

  宣布移民新政之际,拜登将于当地时间8日在得克萨斯州边境城市埃尔帕索首次访问美墨边境,随后前往墨西哥参加美加墨三国首脑峰会。预计边境危机将成为峰会的首要议题。

  展望2023年,向伊达认为,科技板块的投资机会可以总结为“以大安全打底,增配顺周期”。她表示看好电子和机械领域,“从中长期来看,‘大安全’方向是逆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其中包括半导体、新能源等。此外,尤其看好其中的技术迭代新方向,新技术有超额收益窗口期”。

  临近春运有所下降

  一般来说,炒一盘胡萝卜最大的用油量约10毫升,也就是一汤勺的量。如果不用油的话,同餐有肉类等含有脂肪的食物也可以。

林政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