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来源: 重庆华龙网
2024-06-07 17:36:42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生产力质态的每一次演进和发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主导,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引发生产力产生质变,推动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古往今来,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纵观历次工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对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

  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学技术看作振兴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科技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焦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只有通过产业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通过智能化、定制化生产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的突破,为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价值化,正在形成以数据为关键驱动力的生产实践新空间,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活动更加活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全球科技创新趋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等多维度的深刻洞察,对于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深刻变革,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锂电池、高铁等领域实现了赶超领跑;未来产业在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领域积极布局,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面向未来,只有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争取发展主动权,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张转向质优量增,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安全和韧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更多内容详见: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文章《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方银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澳关系当前的改善来之不易,双方都希望把这个势头保持住。中国的经济价值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澳大利亚主要依赖原材料出口,它需要一个大的工业国才能产生足够的需求,除了中国它很难再找到一个如此契合的贸易伙伴。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教授陈弘表示,相较以往,中澳双方现在无论是部长级的对话,还是民间互动,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和改善,这是喜人的迹象。但我们希望澳方不要把解决中澳之间的经贸争议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先决条件,中方无意把经贸作为一种条件或障碍,始终认为经贸关系是中澳关系的助推器。

  今年春节,申军良带着一家人回了河南周口淮阳区的农村老家,一家人玩得很尽兴。申聪的奶奶至今保留着他儿时穿过的衣服,这些衣物承载了过去难以释怀的经历。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0万元、10.1万元和9.0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为1:0.68:0.76:0.68,2021年为1:0.69:0.77:0.67,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缩小0.01,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

  对于个人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的差异,王萍萍解释称,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类型不同,单位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单位内部,由于就业人员所处岗位不同,工资水平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的工资统计使用分组数据反映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类型的工资水平,以及地区内、行业内不同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在地方政府“增收减支”的努力中,非税收入确实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全国非税收入达3.7万亿元,同比大增24.4%。一些省份的非税收入增幅更是远高于税收收入增幅,如江苏非税收入增幅高达33.2%,税收同口径下降5.4%。

  今年3月21日,福建省委组织部发布任前公示,出生于1984年11月的团省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李腾,拟任省级群团机关正厅长级职务。4月,福建共青团“组织机构”一栏最新信息显示,李腾已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

曾以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