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企出海,最好or最坏的时代?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26 18:17:23

  来源:盐财经

  文 | 寇大庸

  统筹 | 孙梅

  视觉 | 林溪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充满智慧的时代也是最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这是150多年前英国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在经典名著《双城记》中富于戏剧性的表达。

  时间来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技术革命层出不穷,而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历经技术、市场和文化的洗礼,已经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如今的中国企业,奋力开拓国内、海外双市场,吸纳和应用国产、海外两套技术体系,适应并影响着中国和海外的双合规要求、双文化体系,谱写了中企出海的绚丽乐章。

  2024,数字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发展数字经济、低碳经济,新的蓝海市场不断打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再提速。而波诡云谲的海外市场,政治动荡、监管趋严、保护主义逐渐盛行,身处“全球大选年”的2024,不确定性从未如此之多。

  对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是最坏的时代,抑或最好的时代?

  中企“出海”史,激荡40年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外经贸往来的序幕。从汉唐时期开始,中国商人的足迹就已遍布地中海、印度洋等地区,相关的商品贸易也一直从唐朝延续至明清。然而,以现代的角度来看,这段时期中国的商人的“出海”,并无多少成体系积累。

  彼时,简单的货物互通有无并不涉及去海外投资与建设,更不用考虑本地运营能力的建设,“走出去”,或许只是商人的本能和嗅觉。

  现代化出海大幕的开启,要追溯到“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出台。改开初期,中国刚刚与全球市场建立联系,“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企业,开始竭力汲取全球市场的养分,大多数企业通过代工生产的方式,开始参与全球市场。

  这一时期,“三来一补”的代工,成为了标志性的事件,来自中国的商品,带着“Made in China”的印记,逐渐走入全球百姓家。

  而一旦与全球市场建立起联系,企业“走出去”便是迟早的事。

  从90年代开始,以海尔、联想、华为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足够巨大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成为率先涉足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

  1996年,海尔在印尼合资生产海尔牌家电产品并在当地销售,这是海尔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厂,也是中国制造企业踏入海外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有了第一次出海成功的经验后,海尔陆续在全球主流国家进行投资,开展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的“三位一体”布局,渐渐拥有了与国际品牌“掰手腕”的能力。

  1999年,联想在亚太市场以8.5%的市占率登上个人电脑销量榜首,成为全球PC市场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5年后,联想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同年收购了IBM的PC业务,合并后,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0年,华为召开“誓师大会”,开始派遣第一批将士出征海外,这是华为融入到国际市场的第一步。时至今日,华为从一家本土公司发展到全球化大企业,完成了从游击队到国际化的转变,始于24年前的华为人出征。

  在先行者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开设分公司或设厂的方式涉足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波高潮发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凭借成本优势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额迅猛增长,产品迅速占领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

  同时,企业“出海”的速度也开始大幅加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企业或小企业,纷纷开始走向海外,通过跨国并购、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等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主动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与全球主要市场分享了中国入世的红利。2001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每年的出口创汇逐年攀升,在2014年6月达到了峰值,为39932.1亿美元。

  从这时开始,“出海”,已经成为萦绕在中国企业家心头,不容忽视的战略选择。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价值链中尚处低位,大部分“出海”仍是产品输出,形式较为单一,附加值也低,往往通过良好的做工与低廉的价格赚取微薄的利润。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当资金、技术和经验得到充分积累,中国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它们的出海步伐也在不断提速。

  曾经,“出海”浪潮中的弄潮儿是联想、海尔等传统制造企业,开荒拓土,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品牌。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涌现了诸如Tik Tok、SHEIN、米哈游等一批站在数字化前沿的“出海”新星。

  作为字节跳动海外扩张战略的排头兵,TikTok自 17 年 8 月上线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了能与Instagram、YouTube 一争高下的现象级产品,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成为举足轻重的短视频APP。

  跨境电商品牌SHEIN,以自建品牌与打造柔性供应链这两套组合拳成功打进国际市场,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比肩ZARA、H&M、优衣库的全球四大时尚品牌之一,被视为下一个“千亿美金独角兽”。

  米哈游研发的《原神》从上线一年就进入全球108个国家,并且登陆中国、日本、美国等三十多个市场畅销榜榜首,从2023年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情况来看,米哈游成为年度出海收入第一的国内游戏厂商。

  不同于传统制造企业,这三家企业分别深耕互联网、电商和游戏行业,不再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而是拥有高技术、高附加值, 通过“出海”,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行业地位。

  2024中企“出海”,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掌握

  当我们试图理解当下中企出海的前景时,我们看到,全球需求是客观利好,是天时;自身实力是出海底气,是地利;而强大的出海生态则是系统保障,是人和。单总结就是,有能力、有需求、有保障。

  首先是“天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企业,但是,在某些领域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处处充满了多维度、全方位、同质化的竞争,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走向海外,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与中国市场相比,全球市场是典型的“增量市场”,需求大、空间足,仍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在中国“卷”出来的企业,往往可以凭借出色的技术与制造能力,迅速占领国际市场,通过在海外的资产配置,平衡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营收和利润。而对于那些具备“世界级”实力的企业来说,全球市场不仅是“增量市场”,而且是企业发展的纵深空间,是商业竞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全球市场的争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其次是“地利”。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国企业的硬实力已经获得了很大增长,在许多行业赢得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成熟的制造体系、技术能力与资金实力的加持下,中国企业开始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微笑曲线的低端逐渐向两侧发展。

  向左,它们更加注重产品、工具和流程的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向右,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是“人和”。2015年,“一带一路”正式启动,为企业出海提供更多政策红利,中国企业的“出海”格局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突出标志是国内企业有计划、有系统地出海。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有了更强的规划性和针对性,例如,中远、招商、华润等公司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了许多港口、公路、铁路。

  “出海”成为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主基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出海”视作重要战略,并伴随着更加深度的本地化进程。

  当下,中国企业的“出海”更为自信、主动,通过有意识的主动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在产业链上占据更高的位置,以此打造更加坚实厚重的企业竞争力。

  “出海”的形态也从早期产品“出海”发展至品牌“出海”、技术“出海”、文化“出海”,“出海”的产业领域也从加工制造升级至高端创造,覆盖全产业。

  汽车和短剧是两个最突出的例子。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大规模的出口更被视为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在连续15年占据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位置后,更是首次超过日本,登顶全球第一。

  2023年,出现了一股“短剧出海热”,中国网文“底层逆袭”“穿越复仇”等元素与外国文化里的狼人、吸血鬼等题材相结合形成的短剧广受海外观众的欢迎,预计2024年,短剧“出海”将达到1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这些颠覆了传统“中国制造”印象的产品走向海外,中国企业已经有了更大的自信与雄心主动寻求海外市场的增量发展。

  找到靠谱的“同路人”,安心出海

  身处2024,在出海先行者的带领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出海”。而对第一次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前景是广阔的,但道路并不一定全是坦途。

  一方面,“出海”意味着企业要脱离原有的市场、客户乃至政治和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市场。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局面各不相同,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也没有可以简单复制的经验,每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和市场,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险。

  从更现实的条件来看,当前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在日益增大。全球经济正面临增速放缓,同时,关于“逆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多,产生了“全球优先”还是“国家优先”的价值争论。企业“出海”不得不经受地缘政治与保护主义的挑战。

  风浪越大鱼越大,去风险中寻找机遇,在浪潮中磨砺生存本领,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服务,赢得海外客户发自内心的认可与尊重,出海将练就更强大的自己。

  对于那些希冀“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找到一个靠谱的“同路人”帮自己带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出海”的成功率。

  不过,怎样才是好的“出海”伙伴?

  可以从企业出海的“痛点”展开分析。

  企业“出海”是一个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过程。被动之处在于,企业“出海”总要进行适应,适应海外的政治、法规乃至文化风俗。

  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合作伙伴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出海经验,还必须具备强大的在地化团队,对当地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迅速融入当地市场环境。

  主动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在各种“出海”路径中主动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式。从这角度来说,好的“出海”伙伴应当具有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如今已是数字化时代,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端到端的整合降低成本,促进创新,还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而云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则让企业告别了过去笨重、繁琐的出海配置,大大节省了企业“出海”的流程与成本,“出海”得以变得轻盈起来。

  两相结合,中企“出海”的最佳伙伴,便是具备海外经验的云服务提供商。

  华为云,就是这样一个兼具出海顾问与数字化服务商角色靠谱伙伴。

  在6月20日召开的2024华为云中企出海全球峰会上,华为云与一众出海企业共同探讨当下出海的新机遇与挑战。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会上指出,企业出海面临着营商环境的复杂、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差异、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华为的国际化之路证明了产品技术持续创新、坚持长期主义、深耕本地化是成功的关键。通过坚实底座的支撑、遍布全球的销售、服务和生态体系,华为云将助力中国企业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全球化的伟大成功。

  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也表示,正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让华为经历最严苛的历练,成就了今天的华为。华为云愿意分享自身丰富的全球化发展经验,与企业同行,携手出海成功。

  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先行者,华为云基于30年的出海本地化运营经验,服务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支撑全球的服务工程师团队,熟悉全球国家的政治、法律和文化风俗。

  凭借全球覆盖的安全合规体系,获得了超过120项权威认证,包括欧盟GDPR、新加坡PDPA、南非POPI和马来西亚PDPA等。可以确保企业在出海时没有后顾之忧。

  而在数字化服务方面,华为云则可以为客户的不同业务阶段提供定制化的云解决方案,从新出海阶段的基础云服务和SaaS应用,到业务扩展阶段的安全、应用加速、大数据和数据库,再到业务创新阶段的AI和计算服务,可以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数字化需求。

  可以说,华为云具备完整的“出海生态”,能够在企业“出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这样的整体服务能力,业内罕有。

  不畏浮云遮望眼,最好的时代就是当下。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还将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进程还将持续提速。

  中国企业出海的星辰大海,从未如此广阔。

责任编辑:何俊熹

  <strong>本报记者 张胜</strong>

  《全球经济展望》指出,202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预计增长0.5%,较2022年6月预测下调1.7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1.9个百分点至0.5%,是除1970年衰退期以外表现最差的一年。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1.9个百分点至零增长。

  会议指出,2022年,全国税务系统积极参与研究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并快准稳好落实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严查狠打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不让税费支持政策“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为助企纾难解困、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积极贡献。十年来,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40万亿元(未扣除出口退税),加上征收的社保费和非税收入,累计超过187万亿元;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3万亿元。

  在诸暨市东白湖镇一家香榧加工点内,工作人员忙着炒制、分拣、包装香榧。据悉,该加工点还提供“香榧调换服务”,有香榧果子但不会炒制的民众可以把果子拿到此地,调换成一定数量的成品。

 <strong> 文旅市场明显升温(一线看消费)</strong>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走向复兴,走向辉煌,既需强大的物质力量,亦需强大的精神力量。“五个一百”正是用记录的点滴星芒,去鼓舞平凡者的守望,让人人都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形成“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个体意识,继而凝聚社会集体的意志与共识,构筑时代洪流里昂扬奋进的生动注脚。

王德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