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集团:以创新驱动打造“国之大材”

来源: 看看新闻网网
2024-07-06 23:05:20

  自主研发新材料,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等提供保障;打造世界一流水准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生产123米长的风电叶片、0.12毫米厚的触控玻璃等“世界之最”……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和我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队”,中国建材集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打造“国之大材”,助力我国建设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大创新基础研发,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将高纯度氮化硅粉末压制成陶坯,再经过2000个大气压的高压和2000摄氏度高温的锻造……新一批氮化硅陶瓷球在中国建材集团高性能氮化硅陶瓷生产线工厂出炉,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重量只有同体积钢材的40%。

  “用它们制成的陶瓷轴承,转速每分钟可达60万转,耐高温1200摄氏度,还有自润滑等特性。”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峰说,氮化硅陶瓷球可广泛应用于航天发动机、月球车、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等方面。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我国在材料研发领域曾面临起步晚、无经验可借鉴、关键核心材料技术被西方封锁的困境。

  厚积薄发、后来居上,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从0到1”的基础科研创新突破,不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强度,围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6年至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在研发经费投入上年均达100亿元以上,复合增长率达到12.3%。近两年,新增核心发明专利307项,成功攻克大飞机碳纤维复材、大尺寸红外光学材料、高效发电玻璃等一批“卡脖子”技术,众多新材料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大国重器”。

  在基础建材领域,自主研发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低热水泥、油井水泥、核电水泥等8大类110余种特种水泥。同时,发挥基础建材和“双碳”技术等领域领先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技术领先”向“标准领先”转变。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打造现代化材料产业体系

  一束筷子粗的SYT65(T1000级)碳纤维,足以拉动两架C919国产大飞机。世界上具备碳纤维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国便是其中之一。

  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建设的全球单体最大、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在西宁全面投产。目前,中复神鹰连云港总部已实现T1100级碳纤维的成功制备。

  十年磨一剑,为打破海外封锁,中复神鹰开启碳纤维自主研发,走出了原材料企业攻克核心技术、下游各类生产企业拿着新材料做新产品的“一家创新”带动“N家更新”的成果转化应用模式。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必过关卡。”周育先说。

  从实验室原始创新,到加速成果转化、促成“揭榜挂帅”、建立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体系……中国建材集团推动科研与生产协同创新,让创新活动“产出”形成“几何效应”。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建材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高性能碳纤维、锂电池隔膜、耐火材料、先进陶瓷、发电玻璃、人工晶体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支撑形成10亿元级别—50亿元级别—100亿元级别梯次布局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推动绿色转型,

  促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年产400万吨、坐落在山坳中的中国建材山亚南方水泥,没有尘土飞扬、整个厂区被植被装点得像花园,一改水泥行业高污染的刻板印象。

  以水泥为代表的基础建材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压舱石业务。当前,中国建材集团在基础建材的碳排放领域持续发力,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增加新能源使用比例。

  数智化应用和低碳技术落地,为传统水泥行业点燃绿色发展新引擎。2023年,中国建材新型低碳水泥熟料一次烧成技术实现碳减排25%。此外,中国建材集团全力打造“数字中国建材”,建成以泰安中联为代表的20条水泥智能化示范线。

  一手抓基础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国建材集团“创”在基础建材领域,“闯”在新材料无人区。

  ——“先行区”探路,发起设立150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前瞻布局半导体大硅片、光伏、光刻胶等新赛道;

  ——聚焦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前景,提前布局储氢气瓶、柔性玻璃、发电玻璃等新能源产业应用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周育先说,中国建材集团要着力以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创新增强核心功能,加快从传统建材领域向新材料产业转型,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助力建设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陈平

  制作团队克服疫情影响,历时两年,深入走访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28个国家“脑计划”重要参与单位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等十余家大型医院,采访了包括蒲慕明院士、骆清明院士、程和平院士、陆林院士、段树民院士和赵继宗院士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50位神经科学领域专家。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广州1月14日电 (记者 郭军)“我们航班上有一名孕妇身体不适,申请改航备降武汉,申请直飞,病人落地后需要救护车援助,麻烦您协调一下,谢谢!”中国南方航空飞行总队CZ662航班带队机长陈捷与空中管制对话。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贺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澳门贺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监贺凯琪,把事业版图从澳门做到了浙江,切实串联起了浙江与澳门的经贸往来。

  “鄂尔多斯的夏天很令人着迷。”威廉说,当他与朋友们一起步入辽阔的草原,会忘却诸多烦恼,“那种感觉太神奇了。”

  “只有经历过饥饿的人,才能深切感受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李罗斌念高中时,父亲因饥饿罹患水肿病辞世,对他造成了深刻影响。在这位全国劳动模范者眼中,农事无小事,农忙时应顺时节播种施肥,农闲时则应专注研究,以不断提升稻米品质,帮助百姓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

  如何才能算吃得健康?2013年,古稀之年的李罗斌将目光投向了“富硒农产品”。“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效补硒能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李罗斌回忆,当时的富硒大米中硒含量普遍在每公斤40到300微克左右,健康成人每日的主粮摄入在0.25公斤左右,因此,要达到每日补硒量,则必须提高单位大米的硒含量。

韩俊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