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让敦煌文化破壁出圈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09 07:32:29

  不管是面对国内用户,还是面对海外用户,将蕴含大量历史信息的敦煌文化呈现给大众并不容易。很多人也许能感性地领略敦煌壁画之美,但要读懂莫高窟蕴含的历史信息就未免有些犯难。在设计“数字藏经洞”时,我们就有意识地采用交互式的理念,降低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理解敦煌的门槛。

  敦煌藏经洞又叫鸣沙石室,在莫高窟的编号是第17窟。当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6万多件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这段历史很多中国人都知道,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里,藏经洞是怎么开凿建造的,到底经历了什么,大家的知识储备难免有点模糊。

  “数字藏经洞”不仅在数字世界复现文物,更结合了游戏化的思维,努力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进入“数字藏经洞”以后,用户可以从6个人物形象中选择扮演1个,“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经历洞窟开凿、封藏万卷、重现于世、文物流散到再次聚首的过程,以类似亲身体验的方式与历史发生互动。

  “数字藏经洞”在场景呈现上运用了两种形式。首先是写实场景,运用了数字照扫、三维建模、游戏引擎渲染等技术,对如今的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进行了1∶1的还原,对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进行了毫米级的高精度复刻,一些细节甚至是普通游客在现场用肉眼都看不到的效果。为此,团队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生成9亿面超拟真数字模型。

  另一种视觉形式则是用类国画的现代工笔手法,风格化呈现藏经洞的历史故事。用户在游戏体验中扮演的6个人物形象都来自莫高窟壁画。在美术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纹样都有依据,与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不断打磨沟通,让不同年代的莫高窟得到尽可能准确的展现。

  这种风格化的展示,对于在数字场景中复现历史上的莫高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敦煌历史记载里著名的三界寺早已消失,至今连遗址都没有发现。在敦煌研究院古建筑等领域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敦煌文献、壁画中的寺院图像和莫高窟周围现存古建筑等,开发团队几易其稿,在数字世界构建了一座符合历史特征的三界寺。

  在剧情设计上,我们也坚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比如,在绘制壁画的交互设计中,保留了制作地仗层的环节,努力与敦煌壁画制作的工艺一致。用户通过互动获取的绿松石、云母、赭石等材料,都是敦煌壁画真实使用的颜料。

  除了已经确证的研究成果,藏经洞的历史还有非常多难以考证的内容,对此,我们参考了一些学术假说,对历史的不同可能进行呈现。比如,在藏经封窟的场景里,加入了几个NPC(游戏角色),展示学术界推测藏经洞封闭的几种原因。如果用户感兴趣,可以去查询资料,给出自己的判断。

  人类对美的感知力是相通的,运用技术打破文化交流的门槛,能让海外用户也较为容易地理解敦煌文化。很多用户体验下来,都感觉“数字藏经洞”像一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能够突破物理限制,在线上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我们希望随着“数字藏经洞”国际版的发布,能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创新方案,助力敦 煌文化在海外再次“出圈”。

  每位拿到“福”字的观众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现场其乐融融,最终有近500份手书“福”字送到观众手中。有的观众为参观中国美术馆贺岁大展而来,获得这份由馆长等书法家现场书写的“福”字,意外的新春之喜溢于言表;也有一些熟悉中国美术馆的观众早就满怀期待,是专程为在大年初一接福而来。据了解,中国美术馆大年初一写“福”送福贺新春活动已成为该馆传统文化惠民项目,活动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也深受广大观众欢迎,除2020年疫情原因外已持续举办8年。

  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寒假里,社区的幸福教育课堂也开张了,孩子们聚集在这里读绘本、做手工。

  在吸引读者方面下功夫

  为此,联影创业团队拜访了国内多家医疗机构的一线医护人员,经过反复调研、沟通与磨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软件交互系统,深受欢迎。例如,进口设备界面大多以功能呈现为中心,包括扫描、图像处理、打印等;而联影医疗系统则以医护体验为中心,系统点开后,患者姓名、体征等信息一目了然,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状况开展扫描等后续工作。“真没想到,国产设备拍出来的图像这么清晰!”医护人员们纷纷称赞。

  出了上野站,跟随人流来到上野公园中央广场的庙会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大红灯笼和巨大的福字挂饰,喜庆气氛扑面而来。金灿灿的“新年快乐”红底横幅和一对粉色卡通兔图片,引得游人纷纷自拍。

  据了解,本届春晚深受年轻人的青睐,截至1月22日2时,总台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10.11亿人次,其中15至44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达50.51%。

洪学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