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专家:人才培养激活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应用成关键

来源: 北京商报
2024-06-01 20:34:30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其背后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数字人才培育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显示出重视。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的缺口仍较大。据测算,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仍在不断扩大,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梅杰同样关注到了这一趋势,他提到,在五年前企业可能会认为数字化是IT部门中十几个人的事,但现在大部分企业会要求企业管理者及业务骨干都具备数字化能力。据他观察,企业数字化人才的比例从原来的10%,到现在变成40%或50%甚至更高。

  不过他亦指出,当前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 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员工学习数字化技术之后如何具体应用并有实际产出,这也是数字化工具在企业中落地产生价值的过程。

  对此,梅杰认为可以借助“杨三角”理论来帮助理解企业如何更高效培养数字化人才。该理论模型由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员工治理三方面组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员工思维可代表是否具有学习数字化技术的意愿,员工能力意味着是否具有数字化能力,员工治理则代表企业是否能提供数字化平台让员工发挥所长。

  借助这一模型,梅杰建议,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时首先需要激发员工的数字化学习意愿,同时配置合理的企业员工能力建设计划,并借助数据工具平台降低员工的学习门槛和时间周期。

  为什么这一年会这么旱?在农业气象领域的专家看来,今年的极端天气需要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具体而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现强势是造成长江流域干旱比较重要的原因,“实际上,它造成了长江流域温度偏高的气候年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锦告诉新京报记者,2022年长江流域的旱灾实际上是高温与干旱相叠加的结果,干旱本质上也是高温的反映,就2022年来看,副热带高压本身强度强、持续的时间长、覆盖的范围广,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施成认为,2023年的销量会明显超过目前市场预期。在他看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很可能在渗透率到80%之前,都不会有明显的阻碍。目前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估值在历史低位,我们看好整体行业表现。”

  “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一生都在进行社会情绪能力的学习。人的一生发展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社会情绪能力,其中家庭和学校共育,不断发生交互,对人的情绪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边玉芳认为。

  “农商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是湖南省内唯一一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的金融机构。”张世平透露,目前,湖南农信已发展成为湖南业务规模最大、服务网络最广、纳税金额最多、就业人数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022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4万亿元、8953亿元,存贷比67%,较年初提高1.8个百分点;近三年累计上缴税收近200亿元。

  川财证券认为,我国经济修复超出市场预期可能是近期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东方金诚的观点是,近期受美元指数高位回落、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去年11月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明显。

  极端天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粮袋子”?我国农业是否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秀东。

林春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