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在厦门大学发布

来源: 香港文汇网
2024-07-02 10:03:08

  中新网厦门6月30日电 (记者 杨伏山)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治理的方方面面。如何培养智商和情商之外的第三商“人工智能商”,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热门话题。29日晚,一个致力于为非计算机专业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公共治理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在厦门大学正式对外发布。

  当晚,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举办“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发布会,发布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与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该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

  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陈振明、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斌、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姚锋、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党委副书记林盛铨、副院长李德国,以及100多名校内外高校师生与媒体记者一同见证。

  于文轩教授在发布会上向与会嘉宾介绍该平台的研发过程、平台的架构以及未来平台的发展方向。他说,平台是国内首个人文社科学学院联合人工智能企业基于国产算力和本地大模型研发的教学科研平台。平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大模块。理论模块由人工智能通识理论模块和AI+公共治理理论模块组成。

  实践模块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操模块和AI+公共治理实操模块组成。通过提供真实的大模型工作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平台进行大模型搭建、提示词(Prompt)工程开发、人工智能体搭建和个人定制化大模型微调的实操。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借助平台内置的本地大模型进行“AI辅助公文创作”“AI赋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内容的公共治理学科实践教学。

  于文轩还在发布会上向与会嘉宾展示了如何利用人 工智能,通过训练大模型和提示词工程赋能MPA公共管理硕士论文写作。

  在对公共治理实践产生颠覆式影响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也带来巨大冲击,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法。“人工智能商”对于致力培养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公共治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要。具有“人工智能商”的公共部门领导者更能成功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有效使用和规制人工智能技术。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敏锐捕捉到这一变革趋势,于去年10月携手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召开“AI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公共治理新范式的构建”高端学术论坛,发布《“人工智能+公共治理”学术共同体厦门倡议》,以推动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中的发展。

  为回应《厦门倡议》,进一步推动公共治理学科科研和教学转型,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众数(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

  于文轩表示,未来学院还会依托大模型研发公共治理专业课程的智能体,将公共治理专业课程AI+化,学生可以在平台进行定制化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的定制化的私人AI教师。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商”的新型复合式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此前,厦大邹至庄经济研究院与经济学院刚刚联合推出人工智能经济学辅修专业,布局交叉学科新赛道,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学教育;此次“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的发布,势将进一步对人工智能时代厦大公共治理学科的转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完)

  科技工作者应如何理解爱国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大中坚定地认为:“科技创新就是我们最主要的爱国方式。”

  王毅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历来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积极贡献者。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冲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当前,中国成功克服疫情挑战,经济社会运行快速恢复正常。中国将继续为维护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努力,也将为世界经济稳定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录用通知会约定入职时间,这个时间是可以协商的,根据新入职公司可以接受的最晚到岗时间,以及目前公司的离职流程要走多久,确定入职时间,最大化降低损失。”庞虹提醒道。

  一排排钢管在生产线上切割、清洗、抛光、喷漆,浙江嘉益保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里,多条全自动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出的保温杯即将销往欧亚市场。2022年,企业出口额超1亿美元。

  “沿着当前加息主导的逻辑看,随着美国通胀下行趋势已基本确定、经济内生动能走弱,同时未来欧洲英国加息幅度或将超过美国的情况下,美指后市仍有回落空间。”但温彬也提醒说,今年内市场逻辑可能会发生转换,衰退或将取代加息成为外汇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新的主导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GDP同比增长3.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1%,其中全年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为9.4%。这是否意味着包括基建在内的投资将在未来拉动经济的过程中占据更大地位?

杨凯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