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安徽黄汰村:信用村讲信用 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治理

来源: 顶端新闻
2024-06-13 19:49:27

  中新网安徽芜湖11月8日电 (记者 张强)信用是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信用环境是高等级的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基础性、长远性作用。

  为优化农村地区信用环境,缓解“三农”融资难题,助力乡风文明建设,2019年7月伊始,安徽省委组织部牵头,调动基层党组织、农业、财政、金融、担保等多方力量,以党建为统领、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口、以多方联动协同为抓手,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安徽省无为市无城镇黄汰村就是试点之一。

  随处可见的农业产业大棚、富有创意的乡村MALL与花海、宽敞明亮的农产品展销大厅……记者近日在黄汰村采访看到,黄汰村已从脱贫村蝶变成为民富、景美、产业强的文明村,而这一切离不开信用村建设。

  据黄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亮介绍,自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黄汰村始终把信用村工作作为推动基层治理、优化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该村现有产业项目近20个,可带动1000多名村民就业。

  信用村怎么建?无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鲍时宝说,近年来,无为市聚焦农村主体的资产收入等信息和乡风文明评议两个重点,高效推进信用村建设。信息采集工作采用“入户采集+数据归集”方式,实行线上申报、系统评级模式,科学评定出农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行政村的信用等级。

  同时,各村组织召开由分片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乡贤、“五老”人员等组成的乡风文明评议会和信用积分评议会。乡风文明评议通过评议小组会议,从孝敬老人、家庭教育、邻里关系、移风易俗等8个维度全方位评议,引导向上向善。

  “村民行为涉及正面清单的加分,涉及负面清单的减分,涉及‘一票否决’清单的在乡风文明评议中不予得分。”汪亮说,乡风文明评议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慢慢完善,未来一定能形成一个合适的村民都愿意执行的“村规民约”。

  信用村建设工作可缓解“三农”融资难题。汪亮举例说道,过去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去银行贷款,需要拿固定资产作抵押,现在信用评价等级达到一定级别后,可直接去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市场,还能享受多种金融政策。创业农户最高可贷款30万元,企业最高可贷款300万元。

  目前,黄汰村的信用村建设工作初显成效。该村严格落实乡风文明评议程序,逐项明确“加减分依据”,形成“一票否决”清单8项、正面清单17项、负面清单32项。做到评真评实。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1428户农户、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工作。

  同时,作为信用超市试点村,黄汰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推进“信用积分超市”建设。以信用积分量化村民行为,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实现“诚信”兑“积分”、“积分”换“物品”。

  此外,黄汰村依托本村农文旅项目资源优势,探索推出“信用+特色旅游”等形式,信用等级较高的村民可享受门票费用减免等惠民政策。

  汪亮介绍,在发展党员、选拔村干部、评先评优、惠农政策倾斜等方面,黄汰村将信用等级作为重要依据,鼓励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诚 实守信,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未来,我们将尝试把信用运用场景拓展到医疗、交通、消费等领域。”

  据悉,2023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2023年安徽将继续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覆盖70%左右行政村。(完)

  近年来,云南省政协在拓展协商形式、丰富协商内容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政协云南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张荣明介绍,“协商在基层”工作启动以来,云南省政协成功走出了一条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拓展基层群众参与政协协商渠道的创新之路,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积极把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打造了集党委、政府“好帮手”、人民群众“连心桥”、委员履职“新平台”为一体的政协特色品牌。

  针对智能化、隐蔽式的网络攻击活动,坚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聚焦打击僵尸网络及DDOS攻击、勒索病毒以及针对民生领域的黑客攻击、技术型帮助犯罪活动,集中研判、集群作战,累计侦办案件1300余起,有力维护了网络空间安全。

  <strong>国“潮”年货凸显中国元素</strong>

  未来社区方面,今年该省将完善“普惠型+引领型”社区建设标准和全域未来社区试点建设要求,推广单元化更新建设模式,在部分街道或区域推动实现全域覆盖。目标全年新增未来社区300个以上,累计突破1000个,建成150个以上;完成600个以上城乡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验收。未来乡村方面,该省目标全年新增未来乡村200个以上。

  “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最重。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乌鲁木齐1月9日电(陶拴科)新疆冰雪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众”到网红,从“网红”到大众的过程。新疆到底拥有哪些冰雪资源,打造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胜地的底气何在,前景如何?近日记者探寻新疆冰雪产业发展和变化背后的故事。

陈韦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