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江苏扬州:古运河“原点”重生

来源: 中华网
2024-06-21 12:44:27

  6月18日,时近正午,扬州运河三湾之畔,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游人如织。

  “今天排队算好的了,要是周末和节假日,从馆内检票口到展馆的大门口,几十米的长队,都是人。”孙玉霞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一名保洁员,在休息的间隙,她比划着博物馆假日排队的盛况。

  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和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扬州近年来陆续策划文保项目近百个,三湾片区当属其中最亮眼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流量之王”便坐落在这里。

  作为这里的原住民,孙玉霞依然记得当年的境况:“工厂一开,排烟放气,我们门窗都不敢开,河里垃圾成堆,污水四溢,洗拖把都嫌脏。哪里有什么游客呀,本地人都想趁早搬出去!”

  2010年初,扬州将规划建设三湾项目确定为改善扬州东南片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运河三湾由此迎来了第一次“重生”。

  “断腕”第一步,拆迁化工厂,89家工业企业相继关停搬迁。随着680亩湿地的退耕及修复,扬州对三湾以及周边七里河进行环境治理和提升,运河故道疏浚,建设基础设施,三湾的命运得以改变。2017年9月,运河三湾全新亮相,曾经的城市疮疤变身为风景秀美的生态湿地。

  尝到了生态“甜头”的扬州,利用牵头申遗成功的契机,更大力度地开展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文保单位达542处。

  但对于扬州来说,这 些还远远不够

  “运河之于扬州意义非凡,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赋予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镌刻在我们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申遗成功后,运河更是赋予了扬州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扬州市文广旅局党委委员、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说,“保护是最基础的,如何把大运河文化传承下去,是扬州永恒探索的课题。”

  随着申遗成功,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进入新阶段。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落地,让运河三湾迎来了第二次“重生”的契机。

  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6月正式开馆。新唐风建筑的展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互动体验感,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大运河的千年底蕴,也“长”在了市民游客的审美点上。馆内设置的非遗展位、组织策划的系列展览,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的文化特性,也成为游客“触摸”运河文化的窗口。

  如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累计接待线下观众830多万人次,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

  “网红博物馆”成为扬州旅游的新流量密码后,如何变人流量为经济增量?运河三湾第三次“重生”已经在路上: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围挡施工的东侧片区,聚焦文旅消费的商业街区正拔地而起。

  古运河三湾,是先人让运河拐三道弯而行,打造出的安全航道,彰显的是治水的智慧;今日的三湾,是扬州在运河“原点”处不断“蝶变”并迎来古运新生的舞台。成功申遗十年来,扬州“运河十二景”串珠成链,古城更新项目层出不穷,运河造福人民的故事不断书写,运河文化赋予扬州市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多。

  她不希望人生做错了决定,等到年纪越大,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越高,当人到中年时,突然醒悟,可能整个人会崩溃,但没有任何选择。看到很多同龄人的眼里没有了“光”,她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一代人会影响下一辈”。

  早在2020年春节假期,国家文物局就在官方网站上紧急扩增了一批在线展览内容,以填补多项文化展览取消的空缺。到了今年,各地博物馆的“云展览”已经相当令人感到惊艳,不仅有线上讲解员、展品360°展示,还有博物馆利用电脑技术,让看展人可用虚拟模式一路欣赏着博物馆外景步入展厅,可谓另一种沉浸式体验。

  信心是发展的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会议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企业节后快速复工复产,扎实做好农民工返岗就业服务。上下共同努力,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上海1月28日电 (记者 郑莹莹)记者28日从上海黄浦区获悉,上海文庙改扩建工程正抓紧进行中,预计2025年年底竣工开放。

  一个城市的智能建造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中,包含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实施3个模块,涵盖调研、策划、生产、安装、运维以及拆除在内的全过程。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8/63/5272186329204913119.jpg" alt="" />

林欣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