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夏文化探索者 这部作品如何为考古修史?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20 17:33:39

  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记者从主办方获悉,19日,《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全2册)》(以下简称《手铲释天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到场嘉宾对该书的内容、出版价值等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悉,《手铲释天书》以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几代专注于夏文化研究的学者求证夏王朝的思想、路径与成就,总体反映了迄今为止夏文化研究的历史、成果及共识,该书为考古修史,为学者立传,力求让读者对夏文化、对考古学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次发布会上,三位夏文化考古亲历者也进行了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长期从事夏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曾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等夏商都城遗址工作20余年,是国内夏商考古领域知名学者。他讲解了中国人的“寻夏情结”,阐释了中国考古人为什么要探索夏文化,以及如何探索夏文化。

  在发言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袁广阔从“夏商之变”的角度出发,在讲解中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夏商文明相互交融的关系,并表示“该书是这些年夏文化总体探索的一个成果”。

  本书作者张立东曾参与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工作多年,也亲身经历了夏文化探索的几次热潮。

  结合图书,他讲述了中国考古人从事夏文化探索的历程,让在场读者体会到,《手铲释天书》既 是一部夏文化研究的学术史,也是一部夏文化考古学者的心灵史。(

  尽管伦敦的对华态度还远谈不上转向——克莱弗利的论述中依然不乏充满冷战思维的陈词滥调,但他也无意中点破了英国扭曲的极不健康的政治现实:“新冷战”令一些英国人满意,而对华合作受到批判。这些年正是这股逆流推着中英关系走入歧途,走到现在的困难境地。英国首相经历了走马灯式的轮替,在对华态度上却进行了好几轮强硬加码,对中英关系造成严重伤害。

  一名印度安全官员宣称,这两架MQ-9B主要部署在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区,凭借先进的传感器为印军提供了有关中国军队以及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并在帮助印度制定反制行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也就是说,改革几年后,越来越多的申请人选择做“需求导向”型项目。2019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接受中科院主管的《国家科学评论》期刊专访时曾表示,他推测,几年后,需求导向的申请数量和资助金额可能会适当提高,“这个估计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也因为基金委会加强对需求导向研究的关注⋯⋯如果现在不能通过改革使资助系统适应新的形势,我们将会失去机遇。”李静海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双方通话持续了1个小时。乌克兰总统办公室评价中乌元首通话“长时间且有意义”;乌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相信与中国领导人的通话以及乌克兰驻华大使的任命“将为我们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闫学会,女,1963年5月出生,1982年12月参加工作,199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市平谷县医院医师,院长办公室副主任,副院长;平谷县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平谷分局副局长;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平谷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朝阳分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丰台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西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西城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

  曾当过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的周忠和认为,真正对基础研究有益的长期稳定支持,不是项目式的稳定,而是给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最基本的稳定”,即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薪酬,这应该是由财政兜底的。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每年给研究所提供的稳定运行费太低,造成稳定与竞争性经费的比例失衡。

闵家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