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大咖话运河丨水脉亦文脉 运载千年文化宝藏

来源: 36氪
2024-06-20 09:51:42

  时至 今日,大运河的故事仍在继续着。

  申遗成功十年 鲜为人知的运河故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的一锤定音,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申遗之路历时十年。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心中记着一份大运河申遗大事记: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同时开工,身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单霁翔时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意识到这项横跨南北的大工程将关系到很多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由此写了一份《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重视文物保护的建议案》的政协提案。经过深入细致的沿线考察,第二年,单霁翔的政协提案直指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年后的2007年,单霁翔提交了《关于推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提案》,将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一起纳入申报范畴。基于这一申报框架,运河沿线的35座城市齐心协力编制出相应的保护规划,于2010年汇总给了大运河申遗文本总负责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张谨。

  组稿申遗文本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让张谨有幸一步步看到了运河的全貌,她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一起在运河沿线漂泊考察了五年之久。回想起筹备申遗的那段时光,张谨记得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帮助,一位法国老先生在扬州看到巨大的船队从运河上穿行而过时,曾眼泛泪花激动地说:“我没有看见过活的运河,这是活态遗产,是文明的摇篮!”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身在天津的张谨看到,一个小男孩抱着界桩拍照,他妈妈在一旁兴奋地感慨原来家门口还有世界遗产。“大运河确实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世界遗产,就是房前屋后。”张谨说。

  平凡的大运河 惠泽千年枕水人家

  在多数百姓的眼中,运河或许没有太多“高大上”的含义,但却蕴含着平凡的生活哲学。就像诗人西川所说,平凡是因为运河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需要被“特别地”看见。

  张谨记得,当初大运河申遗时,前来考察的韩国专家曾提出疑问,大运河沿线虽然繁华,但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这一疑问在苏州得到了解答:“大家临河而居,很多买卖都在船上进行,苏州它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一直没变过,这里将运河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说明白了。”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申遗期间,苏州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申遗的城市。

  水网密布、白墙黛瓦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江南运河苏州段遗产点被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漫步街区,西川寻得作家范小青,范小青从小生活在这一带,“夏天开着窗睡觉,能听到运河上轮船的汽笛声”,是流淌在她记忆中最寻常的运河边生活图景。这样的寻访激起了西川对于乡愁的理解:“走在这些街巷当中,边上就是运河,我感到似乎运河边的人,对这片水饱含了更多的依恋。河上的号子,岸边孩童的欢声笑语,这些东西都是故乡的元素,这片水很平凡,浮现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倒影。与此同时,我感到这片水也不平凡,它串联起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

  在这幅从古到今的运河生活图景中,在沿岸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流淌着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文化缩影。诚如单霁翔所言:“我们的运河充满了故事,像中华大地上一个彩色的飘带一样,跨越的地域最长,历史最悠久,积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历史的遗存。要让这条流淌了2500年的运河,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继续活着、发挥作用,传承给子孙后代一条永远活态的大运河。”

  虽然《少林寺》是于海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但是他依旧拿出全力以赴的武术精神完成拍摄。他说,当初拍摄时间非常紧张,而片中的马戏又很多,他便只用了两个上午的时间练习骑术,便投入拍摄。

  “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最好的时光即将到来。”站在2023年1月1日这个新起点,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用这句话总结2022,展望充满可能的2023。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钦州1月17日电:“岭南古郡”广西钦州的特色年味

  其间,网上甚至出现过此次行动是“劳民伤财”的质疑。

  三亚的“溢出效应”使得其周边的“平替”目的地订单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携程数据,与三亚气候相近的海南陵水、琼海旅游订单平均增长超过70%。

  “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建设需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人文等诸多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目标。”潘海涛称,运河将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打造节水型工程,在高效输水系统的研发上实现突破。针对通海运河开挖和船闸运行带来的高潮位情况下海水上溯影响,运河建设将在盐水上溯模拟技术、控制技术和运行中的智能监测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将结合钦江流域综合治理,保持并拓展原河道的生态功能,在绿色生态运河建设技术上实现创新和示范引领。运河建设将首次系统研究内河船舶进入海区航行的系列技术问题,建立内河船舶海上适宜航区确定和安全航行保障技术体系。

杨俊龙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