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引领文旅消费新潮:烟火气满满 文化味更浓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
2024-06-13 16:23:48

  近年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文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端午假期首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美术馆、遗址公园等文博场所成为了许多游客出行的必选之地。

  数据显示,四川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累计接待民众212.1万人次,同比增长94.98%;陕西全省文博单位端午假期接待游客超130万;太原市文物景区、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6.89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33.50%……可见,随着各大博物馆在内容和服务等方 面日趋完善,“文博游”消费群体正逐步扩大,游客在品尝“节日味”的同时也尽享“文化味”。

  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是端午假期“文博游”的一大亮点。广西自然博物馆推出竹编龙船挂件DIY体验活动,20余组亲子家庭在博物馆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制作出一叶叶独具特色的“小龙舟”;中国海盐博物馆用艾叶、菖蒲、佩兰和粽叶为游客准备了一场“绿色之旅”,还可以体验挂菖蒲、沐兰汤的祓禊仪式;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的“赛诗会”选取了30首与端午有关的诗词,游客只要现场报名挑战,背诵出其中任意一首即可免票入馆参观。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多家博物馆立足自身优势,推出许多寓教于乐的互动项目,让游客沉浸式地感受悠久历史和厚重文明。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听园”端午节活动,邀请游客走入夏日园林,沉浸式欣赏民乐展演、园林戏剧,了解园林文化;故宫博物院推出“灵沼轩奇遇记”主题馆校项目和“花信木语——故宫仲夏日”活动,分别从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带领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故宫。

  博物馆与科技的巧妙融合,为游客的文旅体验增添了一抹亮色。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充分利用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及科技手段,巧妙呈现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宏大想象与艺术表达。北京市在北京汽车博物馆推出2024年“新视听体验空间”公共服务主题活动,利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多媒体技术,为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和极强的代入感。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今文化和旅游融合趋势进一步凸显。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踏足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文化的印记,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节日体验和精神享受,更让“假日经济”有了满满文化味,成为广受欢迎的文旅消费新风尚。

  北京市代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3%左右,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北京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名。

  1月14日北方小年夜,由优酷出品,优酷和河南卫视联合播出的国风幻境音乐晚会《山海奇幻夜》浪漫上线。节目以传说奇著《山海经》为主题,将年俗瑞兽、上古英雄、福佑门神等山海文化与现代国潮音乐深度融合,奏响年俗文化新潮之音。节目还以XR技术呈现山海奇幻舞台,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东方之美,激发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这五年,湖北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以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人口健康等领域为代表的技术突破,支撑引领湖北省万亿级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万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等现代产业集群加速构建。湖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供应丰、价格稳,既事关民生福祉,也事关经济大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市场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呼和浩特1月15日电 (记者 乌娅娜)15日上午,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张延昆为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主席。

  <strong>“分级标记”守护老人健康</strong>

李奕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