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徐冰:当代艺术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场中

来源: 中国长安网
2024-06-13 00:03:50

  中新社香港6月12日电 题:专访徐冰:当代艺术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场中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艺术家徐冰记得,往年参加意大利威尼斯视艺双年展,总会有很多艺术界熟人来打招呼,今年少了些,面孔也年轻了些。他想,是不是当年一块创作的那帮人都老了,退休了,就剩我还在这瞎折腾呢?

  他索性将艺术“折腾”上了太空,4月在威尼斯圣塔·维内兰达教堂举办个展“徐冰:艺术卫星——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动画影片”,在这座古老教堂的白色拱顶上,投影出一段时长约3分7秒的人类首部摄于外太空的定格动画《卫星上的湖泊》,观众则躺在懒人椅上仰望星空,凝视在失重状态中逐一抖落的人类文明。

  “教堂那边有人在祈祷和礼拜,这边则别有洞天,整个环境和作品本身同时构成了新的艺术表达法。”这位新晋 香港“文化推广大使”,隔着时差与屏幕,三言两语便向中新社记者勾勒出艺术本身强劲的感染力与生长

  过去几年,徐冰锲而不舍地在太空艺术领域开垦,年初由他主导的中国首颗艺术卫星“SCA-1号”成功发射,开启艺术卫星地外驻留项目。再往前,无论是最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天书》,抑或与之对应的《地书》,用监控视频剪辑成的类型片《蜻蜓之眼》,徐冰在外界“这有点不着边际吧”的质疑中,拥抱并反思世界的种种变化,从社会现场获得持续不断的创造力,拓展创作的边界和形式。他笃定这才是艺术的使命。

  “我一直对社会现场非常关注,对我来说总是有太多东西需要反省和表达,一些现象背后的内部逻辑和更深层原因,需要慢慢探寻。”于是,在这些向下挖掘的过程中,徐冰的创作也始终处于一种持续生长、“好像停不下来”的状态。

  作品呈现出的前卫性甚至将时代远抛在后,令徐冰成为最早一批在国际艺坛声名鹊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定居纽约,创作足迹遍布全球,频繁穿梭、浸润于多元文化之间,早已习以为常。

  在港接受委任、短暂停留的几天,为开展新项目,他到访了一些艺术机构、与年轻一代艺术家见面,走在街上感受扑面而来的海风和人文情怀。他倏然意识到,自身的文化基因与这座城市中西并蓄的文化肌底惊人地相似。“我们这代人固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基因中埋藏之深、份量之重,其实对日后我们参与国际文化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观香港,徐冰将其形容为一座标准的“在全球当代文明成果教育下形成”的城市,拥有西方教育的框架,却同样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破土茁壮。“香港是一个把‘艺术为人民’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各种艺术都有,歌剧、交响乐、美术馆、民间艺术等随处可见,并渗透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这与徐冰坚守多年的理念不谋而合——消除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阂。

  在委任仪式上,徐冰曾表示希望能培育香港年轻艺术人才,为他们展现才华创造机会。于是他带了4名香港年轻艺术学生前往罗马美国学院展开为期2个月的在驻计划,并对他们的天赋抱有期待,“随着香港进入新的社会进程,将会给他们打开更广阔的艺术视野,他们对艺术和社会关系的思考,也会比过去有更实质的进展。”

  徐冰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一次尝试,未来无论是落地香港社区的互动项目,还是国际艺展项目,甚至是艺术卫星地外驻留项目,都向香港年轻艺术人才敞开大门。(完)

  人们提起三里屯,不再是酒吧街,而是吃喝玩乐,是年轻和国际化,是奢华潮流。

  在阆中市锦屏山、白塔山、滕王阁等景区和华胥、鱼翅广场等地,人们以家庭为单位搀老携幼,三五成群,川流不息“游百病”。除阆中本地市民外,“游百病”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参加,国内众多登山徒步运动达人也赶到阆中参加“游百病”活动,享受传统民俗“游百病”带来的乐趣。据介绍,当天锦屏山、白塔山、状元洞、滕王阁等景区,还开展了猜灯谜、荡秋千、踢毽子等与游客互动的娱乐活动。

  郭帆导演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成都2月6日电(王爵 张晓东 袁天文)6日上午9点30分,四川省南充阆中市在滕王阁景区云锦园广场举行2023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闭幕式暨四川阆中正月十六“游百病”活动启动仪式。运动舞蹈、健身气功、动感自行车、传统武术等文艺表演,展示了运动的魅力和活力。

  2月5日晚,接受记者采访的歌手奇力格尔也表示,作为家乡人,鄂尔多斯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大,元宵节晚上能为家乡演出,内心无比激动。他打算演出间隙多拍摄些城市景观,让更多的民众喜欢上鄂尔多斯,爱上鄂尔多斯。(完)

连接着全球华人共同的情感和记忆

黄琬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