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破2000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28 05:37:51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红、裴炀)6月26日上午,广东三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分别救助三位白血病患者,广东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总数在全国率先突破2000例。广东省红十字会负责人到采集现场慰问捐献者,向捐献者颁发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感谢捐献者挽救患者生命的大爱善举。

  捐献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2000例捐献者戴振源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一名儿科医生,2022年9月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4月,检索证实戴振源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之后,经过供患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等一系列程序,6月26日戴振源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平时的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重症血液病患儿,深知血液病患者的痛苦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到别人,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戴振源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公众,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却能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盼望更多的健康适龄人士加入志愿捐献行列。

  同天捐献的还有志愿者陈浩和文萍,他们也是今年4月接到与患者配型相合的通知,6月26日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三名志愿者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三份饱含着爱心和祝福的“生命种子”由专人分别送到患者所在医院,移植入患者体内,点燃患者生命的希望 。

  据广东省红十字会介绍,广东自2001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倡导“志愿捐献、救人生命”理念,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宣传动员,2001年8月广东省实现第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2020年12月实现第1000例捐献,2024年6月实现第2000例捐献。

  从1到2000,2000份爱心汇聚,为2000个家庭送去希望。

  从最初的“20年捐献1000例”发展到如今的“3年半捐献1000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志愿捐献行列,是社会文明进步、医疗技术发展、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爱心汇聚的生动写照,造血干细胞捐献,助推文明广东建设,展现大爱广东。

  春晚上的小品,继而成为又一代中国人的喜剧启蒙。1990年出生的许子谅便是由此爱上了喜剧,他现在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喜剧编剧还珠。“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和同桌演春晚上的小品。那时我抢不过同桌,就总演宋丹丹、高秀敏。还记得第一个完整背下来的小品是《昨天今天明天》,现在你说上句我还能接上下句。”

  <strong>(十九)强化政策支持。</strong>将大型安置区后续发展项目纳入县城、市辖区建设项目库,符合条件的积极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大型安置区落实。建立健全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挂钩机制,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搬迁人口大县的倾斜支持力度。支持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业务转型,重点转向依法合规支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及相关产业振兴项目建设,符合条件的可承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运营,积极支持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统筹考虑安置规模、安置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稳妥适度增设行政区划建制并优化管辖范围,支撑大型安置区及相关区域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考察饺子的历史时,不要被各时代的名称所迷惑。如前所述,蒸饺和水饺的原型分别可以追溯到“笼上牢丸”和“汤中牢丸”,而这些食物在唐代的名称还不很清楚,很可能变成了“馄饨”或其他什么名称。宋代开始出现煎饺,蒸饺被称为“角儿”“夹儿”;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饺饵”“粉角”等新的名称;到了清代,才有“水饺”“饺子”等与现代相同的食品名出现。

  与束皙《饼赋》的描写配合起来看,把“笼上牢丸”看成是蒸饺的原型也是合情合理的。很有可能“笼上牢丸”在北方分成了两支,面发酵的演变成“馒头”,面不发酵的演变成蒸饺,而在南方演变成“汤圆”。不过这一推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得不说,二战之后,美苏“冷战”,但中国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譬如与第三世界多交朋友,且中国一直认为自己也是第三世界的成员。中国一直反对的是霸权主义——无论当年的苏联还是美国,但凡有霸权行径,中国都是谴责的。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乐意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与美苏,包括此后的俄罗斯交朋友。

  但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记述中可得知,过去称“馄饨”的食物,基本上就是指水饺。这样的话,从上面的记述中可类推得知,《山家清供》中“椿根馄饨”所说的“馄饨”就有可能是饺子。

陈玉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