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东,探寻非遗“文明密码”

来源: 齐鲁晚报网
2024-06-02 03:54:32

  中新网运城5月31日电 (高瑞峰 杨佩佩)“面塑、掐丝珐琅、桃木雕刻、 绛州剔犀……这片古老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切身感受到了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一趟“行走河东·沿着黄河看非遗”的非遗之旅,让加拿大红枫林传媒集团总编辑姚风明沉醉其间。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给山西运城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目前,运城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省级非遗项目183项、市级非遗项目413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山西居首。

  非遗之魅,一座城的韵味

  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古称河东,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散落在河东大地城郊乡野的非遗项目,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智慧和审美情趣。

  千年绚烂不朽的绛州剔犀、一团面上演绎“锦绣人间”的云仙面塑、“掐”出人间绝色的掐丝珐琅……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葡萄牙等地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行走河东大地,邂逅千年非遗风华,探寻非遗蕴含的文明密码。

  “被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坚守所打动,他们用双手传承和保护着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件非遗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说。

  非遗项目不仅体现了运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亦是当地多元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生动展现。关公、后土娘娘、盐湖及鹳雀楼、普救寺、秋风楼等具有鲜明运城地域特色的元素,出现在面塑、澄泥砚、桃木雕刻、掐丝珐琅等众多非遗作品中。

  “沿着黄河看非遗,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非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姚风明说。

  非遗之新,一座城的活力

  “一块小小面团,几分钟之内,人物便栩栩如生。”《法国侨报》副总编辑王萍感慨道。在探访云仙面塑期间,王萍获得了一件礼物,即其本人的肖像面塑,让她赞不绝口。“很新奇、很惊讶。”她说。

  云仙面塑前身为运城万荣传统工艺面塑铺,其由8平方米小店起步,目前已扩展成900平方米特大作坊,带动400余人就业,曾多次赴马来西亚、摩洛哥、西班牙等地进行非遗技艺展演。目前,云仙面塑加大在旅游纪念品、中式手办等方面的开发力度,创新扩展应用场景。

  在运城市盐湖区,非遗传承人梁文平将掐丝珐琅技艺应用于装饰画、首饰、日用品等多个领域,将非遗融入生活。目前,其已开发20余大类170余款式的产品,涉及纤维、玻璃、皮革、竹艺、纸艺等材质。

  前述面塑、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只是运城非遗保护成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运城在“挖掘中求发展、利用中重保护”,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解州关帝庙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非遗旅游街区”,稷山满月服饰非遗工坊被确定山西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永济惠畅土布制作技艺被确定为山西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非遗在山西有着良好的民间基础,在传承上也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瑞典《北欧华人报》副总编辑李赞民表示,希望持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支持与保护,并帮助非遗走向国际,探索传递中国“好声音”、运城“好声音”新路径。

  当前,运城系统谋划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推出“黄河岸边非遗游”等项目,持续拓展海内外文旅市场。

  “政府的保护,民间的推动,一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创新技艺、拓展市场等方式,使非遗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王卫平说。(完)

  本案中,原告范某某与被告陈某因长期分居导致夫妻感情不和,无法继续共同生活,故请求法院判决与被告离婚。同时,原告范某某还请求法院对原被告双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冉文娟)新年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华侨华人表示,新年贺词高屋建瓴、温暖有力、催人奋进。新的一年他们将与祖(籍)国一道,乘风破浪、不畏险阻,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回首2022年,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的交织叠加之下,我们经历了艰难险阻,经受了巨大考验,更从奋斗中磨砺意志、笃定信心。正如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真挚的话语:“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个人都不容易。”

  来自厦门市文旅局的信息称,今年元旦假期该局组织指导全市各公共文化场馆、剧院剧场、景区、酒店、旅行社、文旅商综合体等开发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针对本市及周边城市市民,推出系列元旦本城游、微度假特色服务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百余场,元旦跨年产品超过500款。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人的品格。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2020年疫情以来首个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91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名运动员,在中国展现速度与激情、团结与勇敢。滑雪健儿穿行“雪长城”、奥运冠军带上“同心”金牌、各国人民爱上“冰墩墩”……在“雪花”主火炬的照耀下,“中国之美”与“五环之美”浪漫相拥,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由衷赞叹,“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回望这一年,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高水平开放举措有序推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海南自贸港扬帆起航,进博会盛况空前,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再创佳绩。人们说,“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尽管冲突、对抗、遏制、脱钩,撕裂着脆弱的世界,但中国始终向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图景进发。中国人相信,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文明进步的正道。

王任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