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DNA动了!传统文化出圈引领新国潮

来源: 钱江晚报
2024-06-13 10:20:42

  当这届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相遇,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

  爆款舞剧《红楼梦》火遍全国,一票难求;00后峨眉派女子功夫团闪现法国街头,全网惊呼“帅炸了”;文博场馆火热出圈,文创成了“新中式出片神器”……

  血脉觉醒,文化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展现着它最鲜活的生命力。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文化,新青年,年轻人正通过舞台、视频、直播等方式,打开思路,引领国潮,让大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迷人风采。

  新舞台

  爆款舞剧一票难求,古老昆曲惊艳海外

  “三刷了还是很好看”“怎么可以这么凄美”“家人们求票求票”……如果现在还有哪位剧迷没看过舞剧《红楼梦》,那简直是要痛苦得捶地板。自2021年首演以来,舞剧《红楼梦》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成为中国演艺市场一张新的“爆款”名片。

  舞台上,演员们眼波流转,衣袂翩翩,化身“红楼梦中人”;舞台外,黎星、李超、崔磊、李宜橙、赵博……青年导演、青年编剧、青年作曲,青春的气息充斥着《红楼梦》,他们以年轻人的理解与视角,去创新创作,塑造角色,将意蕴深刻的文学名著重构成符合当下审美的舞剧《红楼梦》。

  “我想(舞剧)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它的美密不可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怡淼认为,传统美学植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有时一部经典文学、一首歌曲,就能唤醒这种中式审美。

  唤起这种审美的,不只是舞剧。戏曲、民俗、典籍,哪里都有它们的美好,剧院、街巷、河畔,哪里都是它们的舞台。

  2023年9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巴黎的观众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见的奇妙观感:塞纳河水流寂静,中国女旦粉妆玉琢,舞着水袖翩翩走过;埃菲尔铁塔下小径,文生公子气度不凡,与爱侣牵手的模样令人艳羡……

  一周的时间里,巴黎的市民们与中国昆曲相遇,各类活态展示、专题展览,让海外朋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一次亲密互动。蕾博拉戏剧院内上演的昆剧《牡丹亭》,更是遭遇了空前热情,两个小时的演出全程座无虚席,演员足足谢幕了7次,掌声依旧雷动。

  观众中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很多都是第一次观看中国戏曲的朋友。他们说,中国昆曲太棒了,水袖、戏腔、身段,昆曲的这种典雅与婉约,让他们“爱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中华传统文化由内而外散发出无穷魅力,中西方的文明互鉴,让这份感染力传播更广。

  新青年

  90后苏州小囡开直播,00后峨眉派全员“能打”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一首《声声慢》,让全国游客们的“江南DNA”都动了;直播间里,京歌连唱,配合着主播的幽默言辞,收获了超高人气。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感受文化,而传统守艺人也在直播间收获更多粉丝。1998年出生的苏州小囡、上海评弹团评弹演员郑鸣秋的直播间里,总是“挤满”了五湖四海的票友。

  从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到吴语版《声声慢》,通过影视作品、旧曲新唱,很多观众开始知道了评弹,这也打开了郑鸣秋的思路。于是,《西楼别序》《我在江南撒把欢多无邪》等一首首歌曲,被鸣秋用苏州评弹翻唱演绎得婉转清丽,置顶的翻唱版《声声慢》,点赞量更是过7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赋予着年轻人全新的能量。

  要问当下最火的00后女团是哪个?峨眉派女子功夫团来报到。要问当下最火的戏曲演员哪位?越剧演员陈丽君必须有姓名。

  在巴黎铁塔下的快闪视频里,峨眉派女子功夫团两抹火红的身姿展现中国武术,引得无数网友直呼“帅炸裂”。她们帅气的功夫、酷飒的造型,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磅礴气韵,网友们说“一眼爱上传统文化”。

  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中,陈丽君抱着李云霄的盈盈细腰,飞转起来的惊艳一刻,让人们记住了这个邪魅狷狂的公子。陈丽君在采访中表示,排练中参考了影视剧中富家公子的形象,碰擦出了新火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我想如果多元化的跨界融合,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多出圈的可能性,那么守正创新的创作方法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就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根基。”陈丽君说。

  新文创

  年轻人的“新中式出片神器”

  从2023年开始,“玉润中华”就成了全国逛展爱好者口中的热词。展览期间,南京博物院里人头攒动,其中有不少年轻人三刷、四刷,掀起一场关于“玉”的热潮。

  泱泱中华,深厚文脉,又何止于“玉”?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入口处,排队长龙成了独特景观;渡江胜利纪念馆外红色群雕“千帆竞渡”,引无数游人打卡拍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悠悠历史穿越沧海桑田,唤起人与历史的共鸣。

  以文化为灵感的各类文创,也成了年轻人的“新中式出片神器”。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漆扇体验处总是人头攒动。以水为载,以漆为笔,以扇为纸,轻放轻拿间,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就诞生了。“漆扇能够快速火爆‘出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大师张来喜感慨道,作为旅游文创产品,漆扇成本较低、方便快速、易出效果,既有着大漆工艺的魂,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

  近年来,像漆扇这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南京云锦婚书、刻纸年画、端午“龙”粽,而各类博物馆文创更是“脑洞大开”。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冰箱贴、苏州博物馆的琴鼓丝弦发夹、中国国家博物馆桃花深处水晶玻璃对杯套装……可可爱爱的造型,谁看谁不迷糊?

  在社交平台上,新文创成为文化爱好者的社交利器,他们将其按年代归类,拍照打卡,没有什么时候比那一刻更充满文化自信!

  新业态

  Citywalk不够,还要Cityboat

  全国文 旅热,也催生了不少文化新业态。Citywalk的松弛感已经感受,Cityboat的新玩法还不来体验?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爱达邮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邮轮+非遗”文化之旅,进一步创新丰富邮轮游内容供给。在率先启航的民歌主题班次和茶文化主题班次上,人们真正感受了什么叫文化之旅。一位来自河南的游客表示,这与以往的旅游经历非常不同,文化体验每天不重样,民歌“大师课”、茶礼演绎、茶韵市集……谁能想到游轮上也能把“文化课”拉满。

  如果不想远行,坐上船、吹着风,感受母亲河的悠悠历史,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中国旅游日期间,江苏的不少城市捧上了“运味”满满的Cityboat路线。

  登上常州运河五号游船,沿着古老运河,感受两岸繁华;泛舟淮安里运河上,一路经过中洲岛、清江浦楼、越秀桥、清江大闸,恍惚间,仿佛穿越回600年前的清江浦;与家人相伴,乘船在南京天生桥景区,游览两岸风光,追溯大运河历史……

  深受游客欢迎的南京“长江传奇”游轮,2023年“乘风破浪”,全年航行573航次,载客11.92万人,同比增长84%。围绕长江游轮这一核心产品,南京还将打造长江游轮文化街区,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特色美食、潮流休闲娱乐、数字文旅、精品短途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街区。

  将长江、大运河的文化巧妙融入“吃、住、游、购、娱”,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旅游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这样的母亲河,谁不想更多地去亲近?

  新的文化舞台,让人们看见不一样的美;新青年的诠释,让传统文化绽放活力;新的文旅业态,让人们领悟文化之美,感知时代脉搏。流传千年的中华文脉,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深入我们的生活,浸润我们的心灵。

  出品 现代快报/现代+ 中共常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文 钱念秋/视频制作

  因此,在这样一个互相嵌套的科研管理体系中,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的政府、负责组织研究的科研单位和一线科学家之间,权责是模糊和失焦的。“这也是为什么2019年全国多地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后,项目经费实行定额包干,只定总量,对执行细节不做约束,本是为了放权给科研人员,但现实中却起到了反向刺激,让人们想申请更多项目的原因。”周忠和说。

  另一个最核心问题,就是钱从哪儿来?关于提高稳定经费比例的建议,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贻芳已经在两会上呼吁了多年,但收效甚微。他分析,改革障碍可能与中国多头的科研管理体制有关。现有体制以项目为核心,各类不同的竞争性项目分别出自科技部、基金委、发改委等多部门,它们只会盯紧自己手里的项目经费,既没有动力,也缺乏能力去全局推动。也因此,近年来只有零星的碎片式改革,比如中科院内部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试点稳定经费支持等。

  夜幕下,位于海甸岛的“天空之山”驿站和华彩·海口湾广场,灯火通明、人流如织,众多市民和游客在此消费休闲,体验滨海城市的独特魅力。冯飞在走访中了解驿站运营、商场招商及假日活动开展情况,他指出,“五一”假期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节点。要充分结合优质文化资源,举办更多契合潮流消费的时尚活动,丰富消费业态、提质消费供给、激发消费活力,更好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公款吃喝、“舌尖上的浪费”不时反弹,贪图享受、讲究排场陋习不改等现象,要及时严肃处理,点名道姓通报。

  持续出圈的淄博,似乎解锁了“流量密码”,成了热搜榜上的常客。这也让这座城市的所有细节都暴露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抽丝剥茧细细审视。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杨卫曾提出了对中国基础研究的三个总体目标:2020年达到“总量并行”,学术产出和资源投入总体量与科技发达国家相当;2030年达到“贡献并行”,力争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可与其他科技强国相媲美的里程碑式贡献;2050年达到“源头并行”,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

林惠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