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松辞世后的《汉声》杂志:变与不变的考验

来源: 齐鲁壹点
2024-06-07 09:05:12

  中新社台北6月6日电 题:黄永松辞世后的《汉声》杂志:变与不变的考验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汉声》面临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潮流以及快速而激烈的变动,变与不变?如何变?有没有能力变?仍是很大的考验。”近日,在台北举行的“黄永松先生纪念茶会”上,英文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温碧光如是说。

  黄永松是台湾知名出版人,1971年,他与朋友创办英文版杂志《ECHO》(中文名译作《汉声》,以“大汉天声”为意),记录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1978年,《汉声》中文版创刊,至今已出版200多期,很多内容成为业内田野调研与文化整理的样本。

  随着黄永松于今年3月4日辞世,《汉声》杂志未来的走向受到各界关注。正如温碧光所说,《汉声》如今正面临变与不变的考验,“需要各位前辈的引领,才有机会前进”。

  在“黄永松先生纪念茶会”上,不少文化界人士除了表达了对黄永松的追忆与不舍,也谈及他们从黄永松身上所领悟的启示。

  台北书院山长、文化学人林谷芳说,在黄永松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嵌入”山河大地、“嵌入”民间文化而散发出来的魅力,这个魅力呈现在他的出版品里、展览里,也呈现在他与每个人的接触里。黄永松的成就是贯穿于两岸的,他所做的内容是跨文化、跨阶层的,因此能够被大家接受。做和中华文化、两岸交流相关的事,更多是在这片大地上寻找一种智慧,为当代人提供精神的滋养。

  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表示,翻看《汉声》这50年来的出版品,可以发现多样化的特色、丰盛圆满的喜气感,无论介绍衣、食、住、行,皆彰显出民间传统“福、禄、寿”的美满人生境界,这些出版品带给人们平安与希望,是大功德。黄永松不只对中华文化有贡献,对人类文化也有贡献。

  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李鸿源说,人工智能是当下的热门议题,很多人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经过茶会上文化界人士的发言以及他们从黄永松身上得到的启示,他相信,人性与文化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而这也是《汉声》未来要 继续努力的方向,做好传承与发扬文化的工作。

  温碧光表示,2025年《汉声》杂志将在台北举行回顾展,希望让社会大众看到《汉声》做了什么事、留下什么东西、与未来的连结又是什么。

  台北市市长蒋万安在《追忆黄永松老师》的文章中写道,黄老师是一位出版人、一位摄影家、一位文化教育传承者,更是民俗文化的守护者,他用一生无私的奉献与身体力行的实践,传达对文化传承的牵挂与关怀,并将智慧的视角,镶嵌在文字与影像,永远提醒我们,在变动的时代中,乡土、文化、根,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托。(完)

  会上,有记者提问:通报称,胡某宇的遗体呈缢吊状态,其中承载重量的是鞋带。我们想了解,鞋带是否可以在这么长的时间中,承载其躯体重量?

  云联欢还将为观众带来由虚拟人物洛天依演绎的《诗经》名篇,以及德云社相声演员孟鹤堂、周九良演绎的民间小曲《打新春》,用诗意的方式向全球华侨华人送上祝福。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1月,有养殖圈舍6300余平方米,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在黑驴养殖和繁育上积累了丰富经验,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三年抗疫,中国答卷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一定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在于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但这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谁想发就发。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保持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也不是谁想发多少就发多少。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诚信环境不完善的现实国情,监管部门将加大发行上市全链条各环节监管力度,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压实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和中介机构责任,突出放管结合,更加注重质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韩以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