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追忆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走向世界

来源: 人民网
2024-06-29 03:35:35

  中新社上海6月28日电 题:后人追忆留法勤工俭学:从这里走向世界

  作者 范宇斌

  “从这里走向世界”——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研讨交流活动28日在上海市虹口区举行。多位留法勤工俭学先辈后人表示,先辈们从上海出发,寻找救国之道,其精神值得纪念与传承。

  “祖父赵世炎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却选择了走上勤工俭学之路。”赵世炎之孙赵新炎表示,当年,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从上海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这在当时堪称壮举。因为他们要走的新路,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100多年过去,留法勤工俭学精神永在。先辈们‘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周恩来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侄孙女周蓉受访时表示,走出国门看世界,学成后报效祖国,是赴海外留学人员的共同追求。“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段宝贵历史依然鲜为人知,而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触动人心,而且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和坚定信仰。”

  “1919年,郑超麟怀着读大学的梦想,以半官费生的身份奔赴法国,虽历经波折,但改变了他的一生。”追忆先辈往事,郑超麟侄孙女郑晓芳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郑超麟晚年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这些都是讲好留法勤工俭学故事的宝贵素材。作为后人,除了要学习先辈不忘初心,更有责任和义务讲好先辈事迹,进而启迪后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詹天佑赴美留学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詹天佑之孙詹同沛感慨道,“我的祖父留给后代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财富,在如今这个大显身手的时代,科技报国的精神依然值得推 崇和践行

  “100多年来,上海作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汇聚地和出发地的独特价值和作用逐渐清晰,但仍有不少细节尚待深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受访时建言上海建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这段历史记忆。

  <strong>张家界市桑植县县长 梁高武:</strong>在岁末年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最思念亲人、最思念家乡的时刻,是最盼望团圆的时刻,疫情三年大家想要回家的这种心情是非常急迫的,我们对返乡的人员现在进行了一个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25000名外出的人员回来了,预计到春节的时候,总体可能有十万人要回到桑植,去年我们统计大概回乡的只有19000多人,不到两万。

  苏轼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重要代表,他的乐观与旷达、积极与生动、深情与热爱也构建着当今中国人的品性,“东坡精神”随着一首首卓越的诗词被深深镌刻,他代表、象征了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塑造的最完美的人格与人生。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郭超凯)关于民众普遍关心的感染新冠病毒后多久可以接种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8日表示,感染时间和接种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

  彭振丽立即戴上面罩和手套,和在场的医护人员一起,将喉镜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再固定好喉管位置。56秒的时间空隙里,患者的面色因缺氧涨红,胸膛高高耸起,喉咙里发出剧烈的喘息声。将喉管接驳到呼吸机的刹那,患者仰躺在病床上,面色终于恢复了平静。

  马科斯总统对两国关系十分重视。48年前,马科斯的父亲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作出中菲建交的历史性决定。两国建交前夕,时年17岁的马科斯随母亲首次访华,亲身参与了两国建交这段历史。就任后,他多次提及此事,表达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的愿望。

  马祖青年林曼萱目前正在武汉的高校就读,得知两马航线恢复通航,便提前登记预约乘船,从武汉赶到福州马尾登船返乡。

胡宝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