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港共同成长、成熟27年——专访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

来源: 台海网
2024-06-22 04:25:15

  中新社香港6月21日电 题:与香港共同成长、成熟27年——专访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郑嘉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我和家人非常关注这件历史大事,我们都认为‘七一’回归的意义很重要。”1997年底,廖宜建从海外回到香港,加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简称“汇丰”)。时值香港即将迎来回归27周年,担任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兼汇丰中国董事长的他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这是他个人和香港共同成长、成熟的27年。

  “27年前的‘七一’,我当时在海外工作,准备面试这家银行。”廖宜建说,没想到一加入汇丰,就遇到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处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位置。“我当时在做市场交易,见证香港扛了过来。香港这座城市是见过历史、见过风浪的。”

  廖宜建认为,香港回归后的近27年,在其开埠100多年的历史中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因为它拥有“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优势。他感慨道,无论是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香港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城市。而且,在联系汇率框 架、中国内地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等背景下,“香港可能是世界上吸收了最多活力的城市。

  今年4月,汇丰集团在香港举办首届全球投资峰会。3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学界、商界代表围绕“连接全球经济的新网络”等议题展开交流。廖宜建说,与会精英们普遍认为,在香港讨论全球问题是“非常自然”的事。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汇丰银行通过举办峰会,把国际客户和投资者聚集在一起,拉近大家的距离,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能够充分发挥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定位,就像159年前,这家银行的创始人们所做的那样——通过金融连接起东方和西方。

  在今年的汇丰全球投资峰会正式开幕前,汇丰支持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连续三天举办,吸引了逾10万人次观众入场观战喝彩。廖宜建笑着说:“很多参会嘉宾前一天看比赛时把嗓子喊哑了,但第二天还要接着开会。所以明年第二届汇丰全球投资峰会的举办时间定在3月25日至27日。这样大家可以先把会开好,再去橄榄球赛上尽情地玩。”

  明年汇丰银行将迎来成立160周年。廖宜建说,作为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兼汇丰中国董事长,他对160年历史的最大感触是“来之不易”。“近年来一些‘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家跟我开玩笑说,汇丰银行才是最早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160年间,经历了多少次战争、金融风暴和疫情,可见这家银行的持续性和前瞻性,因为不是所有企业都是朝着100年的目标去奔跑的。”

  廖宜建透露,正在广州南沙建设的首个“汇丰全球培训中心”明年将投入使用,这是汇丰集团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届时每年能为大约1.4万名汇丰亚太区员工及全球高级管理层提供培训。

  廖宜建说,现在是香港发展的历史时期之一。如果把香港特区比作一个孩子,27岁的年纪,正好经历了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现在慢慢去明确、成熟的过程,“我相信香港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即便只把金融业这个很窄的行业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香港都会非常精彩”。(完)

  此外,《通知》还表示,将在南京房产微政务“房帮宁”平台开设“换新购”栏目,自9月8日起,公开在售新建商品住房项目“换新购”专属房源、优惠方案、合作经纪机构和联系方式等实时更新信息。鼓励开发企业、经纪机构为参与“换新购”的购房者提供专属房源和专属优惠方案,让住房改善群体切实减负担、得实惠。

  在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美菲关系经历了较大波动。马科斯上台后重新向美国靠拢,因此拜登政府希望校准美菲联盟关系,使其冲在对华竞争前沿。

  对于美国的企图,许多地区专家看得很清楚。“没有拜登,没问题:东盟只须走自己的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高级研究员埃琳娜以此为题在《南华早报》发表评论称,拜登此举表明,尽管美国表面声称“尊重东盟中心地位”,但美国没有说出来的是,东盟和美国之间不仅沟通失调,且在美国看来,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该评论称,东盟不必因拜登不来而感到失望,应更努力加强区域一体化,并争取机会开展对外合作。印尼正发起东盟与太平洋岛屿论坛之间的合作,中国也希望更多地参与一个更加多极化的秩序。

  在东盟各国及其他与会领导人的发言中,“合作”无处不在。印尼总统佐科前一天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我们应把东盟这艘船视作促进合作的场所,以期实现繁荣、稳定与和平,不仅是为了该地区,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张永泽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张永泽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庭审最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中国新闻周刊:一方面,暖湿化趋势下,西北地区的降水量正以9.32毫米/10年的速率增加,绿洲面积扩大了,有些过去死亡的湖泊“复活”了;但另一方面,局部地区的干旱风险却在加剧。一项研究表明,1997年以来,极端干旱频率呈增加趋势,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

刘玮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