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悬疑”的有效突破 《微暗之火》研讨会举办

来源: 直播吧
2024-06-26 08:57:32

  中新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高凯)作为优酷“白夜剧场”的首部剧集,《微暗之火》近期的播出受到颇多关注,该剧由千禧年跨年夜的罗生门案件引入,将生活流和悬疑叙事结合,达成“情感+悬疑”之有效突破。

  《微暗之火》由中央电视台、优酷、启蒙影业出品,姚晓峰担任导演,张书维担任总制片人,毛云飞担任编剧。该剧登陆CCTV-8黄金档,并在优酷同步播出。

  日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剧《微暗之火》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负责人赵小波介绍,《微暗之火》播出后在央八和优酷引发较热烈反响。诗意化的氛围赋予了《微暗之火》新的美学风范,“罗生门”的叙事结构持续吸引观众探寻内容背后隐藏的情节。

  该片制片人张书维表示,《微暗之火》从2018年开始筹拍,初衷是希望能做出一部不一样的剧集。它由悬疑展开,揭露人性,探讨女性的困境,是一部“情感+悬疑”的剧集。 该剧的创作是一次实验性突破

  毛云飞认为,《微暗之火》通过用“罗生门”的环形结构构建故事、用诗歌作为贯穿全剧的戏眼和线索、用电影式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写作,实现了电影结构方式和写作方式与剧集创作的有机融合。

  姚晓峰在《微暗之火》这部颇具实验性的作品上,有着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是人在困境里如何被美好的、充满诗意的、属于精神的共鸣所救赎,“好的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超越性表达,要高于现实,要让观众在现实故事的讲述中看到希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表示,《微暗之火》提供了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深度实现台网融合的范例。这部剧虽然借鉴了类型剧的创作路径,但并没有被其捆住手脚,跳脱出了用西方类型片理论解释中国影视剧创作实践的束缚,转而通过发掘生活当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去描写、去塑造,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微暗之火》播出过程中,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剧集背后关于熟人暴力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熟人社会”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机制也受到了关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微暗之火》的表达题旨丰厚,值得反复品味。它具备心理剧的鲜明特点,即注意刻画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追踪其微妙细腻的神态变化及其无意识根源。与此同时,该剧又通过有意识地营造悬念、闪回、追踪等镜头组合,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剧热情,满足观众窥见真相、洞悉社会奥秘和反思人生的愿望。(完)

  陆建伟介绍,高三的学生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他们的年龄也已经接近18岁,学校利用开学典礼的契机为大家举办一个短小而庄重的成人仪式,是希望学生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仪式感使他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变化。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2月13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法国迎来第四轮罢工抗议,近百万民众于11日在多个城市上街示威,反对政府将退休年龄从62岁延长至64岁,并推迟领取全额退休金年龄。

  两地于今年2月6日恢复全面“通关”,各界预期这将为香港经济复苏注入“强心针”。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处最新数据,全面“通关”后的6天里,内地访客数量逐日递增,共约19.3万人次,单是周六(11日)便有近5万人次,是该周最高。当天,<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走访香港多区,了解内地旅客在港消费情况。在遍布奢侈品门店的尖沙咀广东道一带,部分商铺门口大排长龙,拎着4个大购物袋的张小姐告诉记者:“我特意趁周末从广州赶到香港购物,买了喜欢的鞋子、香水,还有手袋,花了6万多港元。下周还会过来,因为有个很喜欢的手袋,我想要的颜色需要等货。”

  著名翻译家、作家杨苡出生于1919年,2023年1月27日去世,享年104岁。由杨苡翻译的《呼啸山庄》是该书最流行的中译本之一,她也是这个脍炙人口的中文书名的首译者。

  2月3日以来,受冷空气影响,江西省出现一次较强的降雨过程,全省平均降雨量80.4毫米。

  古希腊哲学虽很丰富,但自然之天并未成为人类要效法的对象,而是需要征服的对象。中世纪基督一千五百余年的思想传统,完全笼罩在神学的氛围之中,自然以及人类生活中自然的血缘关系,都被人神关系所改造而成为附属性或第二性的东西。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自然状态成为大多数哲学家加以否定的野蛮、原始状态,卢梭虽有限度地肯定了自然状态高于文明进程中的私有制之恶,认为自然状态中人有自由,但他并不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需要保持的理想状态,明确地指出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也会很快因为暴力而丧失。作为后现代思想潮流的一部分,当代西方的各种生态主义哲学与绿色环保组织,有较为系统且激进的尊重自然的观念,甚至提出“动物权”的观念,但就其思想的现实性与真理性而言,基本上未能超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人化的自然”观念。

吴宜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