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揽储不再“热闹”

来源: 第一财经
2024-07-03 09:04:17

  来源:北京商报

  基于压降负债成本、缓解息差下行的诉求,昔日热闹的银行揽储市场,已渐渐淡出喧嚣。7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期银行揽储显得愈发“佛系”,中长期限大额存单“断货”已成为常态,曾被追捧的“特色存款”也是一单难求,额度不定期开放,储户想要购买需要提前预约。从2023年至今,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历了多轮降息,地方中小银行的“补降”行为仍在持续,单一的高利率竞争策略不再,银行亟须转变思路,以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格局。

  中长期限大额存单“断档”

  “第一次买大额存单,太难抢了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姚(化名)决定将积攒的存款用来购买一笔长期限大额存单,以此增加收益和保障,但等待许久,都没有买到心仪的

  在尝试联系了几家银行后,小姚得到的回复并不理想,不少银行客户经理都反馈,由于储户需求旺盛,加之银行自身揽储安排的原因,大额存单产品变得非常紧俏,几乎是“一单难求”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往往在开放认购的瞬间就被抢购一空。

  在这段“寻单”之旅中,有同样经历的储户还有很多,有不少储户吐槽为何大额存单越来越难买;也有储户坦言,为什么利率这么低还这么难抢。

  谈及中长期限大额存单“断货”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表示,一方面,随着存款利率下行,储户对大额存单的需求在增加,这类产品凭借能锁定未来收益,风险性较低的特性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也在控制和减少大额存单的发行量,压降这些揽储成本较高的负债。

  “平替”特色存款额度紧俏

  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多家银行曾积极推出特色存款产品来吸引储户,这类产品起存额度低、存款利率高,曾被作为大额存单的“平替”受到储户追捧,但如今,银行也调整了特色存款的营销策略,从此前的火爆营销至如今的限额购买。

  “我行今日上线特色存款产品,3年期存款利率为2.55%”,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称,当北京商报记者打开该行手机银行App查询时却注意到,并未查到该款特色存款产品。对此,上述客户经理解释称,“现在利率都在下调,这款产品在手机银行上无法查询,需要提前和对接的客户经理预约才能实现购买,1000元起存,存期为3年,额度有限”。

  在咨询特色存款产品时,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直言,“我行已经在6月中旬下架了5年期特色存款产品,当时的利率最高可以达到2.65%,经过了几轮调降,特色存款产品利率现在也不具备优势,和普通存款产品相差无几,”这位客户经理直言,“不好意思给客户推荐。”

  在存款产品营销上,这位客户经理发布的推销文案还停留在一个月前,在揽储任务较为紧张的6月末也并未发布营销内容。

  在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看来,目前来看,利率的持续走低促使储户预期未来利率将进一步下滑,而因此,储户更倾向于锁定当前相对较高的中长期存款利率。但出于控成本的原因,银行加码高息揽储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谨慎,年中揽储也陷入“两难”。

  下半年银行揽储压力不减

  从2023年至今,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已经历了多轮降息,地方中小银行的“补降”行为也仍在持续,7月初就有多家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

  7月2日晚20时,湖南三湘银行下调了该行定期存款利率,北京商报记者查询该行手机银行App发现,目前在售的定期存款3年期、5年期利率分别为2.9%、3%,相较此前的3%、3.1%均下调10个基点。

  今年,银行息差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在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管理层也透露出2024年净息差下行态势将进一步延续的信号。

  为缓解净息差压力,存款利率下降仍是大势所趋。艾亚文强调,存款利率在未来可能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从近年来政策层面来看,也倾向于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来促进信贷市场活跃,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等可能影响银行揽储,市场竞争加剧,不同银行揽储分化可能更加明显。中小银行在网点覆盖面、客户数量等方面都不及大型银行,获客成本相对较高,揽储压力更大;中小银行可以降低综合揽储成本,根据自身负债结构调整揽储策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服务或产品来吸引和保留客户。

  对银行来说,单一的揽储营销“老路子”已走不通,面对低利率环境,银行必须探索多元化和创新性策略来缓解揽储压力。正如王剑辉所言,面对持续的低利率环境,银行应超越单纯的价格竞争,转而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优化服务和产品结构以此作为破解揽储难题的关键路径。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动向,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责任编辑:张文

  有分析认为,相较摩天轮等项目,缆车具有跨越两岸的空间连通性,是一个更具有城市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对两岸区域和服务设施的影响也更大。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当中国和韩国多地4月中旬被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沙尘暴笼罩时,又有韩国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韩国是中国环境污染受害者”,这一幕自然让人想起一些韩国人近年来屡屡“归罪”中国的做法。与此同时,多家韩国和国际机构的民调均显示,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下降,特别是一些自称“进步”的年轻人“厌华”情绪相对更强。《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流系列观察”栏目组就此话题深入采访后发现,部分韩国人对华心态上的变化反映出他们尚未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地位变化,仍固守原有利益观和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时高度敏感。中韩建交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两国之间多领域的友好合作有目共睹,但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让双方重视两国关系发展的人士感到遗憾,并期待通过促进交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不过,4月14日,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宣讲会上,IPCC专家翟盘茂表示,目前关于临界点和不可逆现象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想要得到结论,需要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从观测、机理、模式等多方面提供多重证据。

  此外,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在2022年都出现减少。辽宁省常住人口减少最多,为32.4万。而东北三省2022年常住人口总共减少86.08万。

  自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以后,一些地方比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采取了育儿补贴等普惠性政策来促进生育。虽然各地发放补贴标准、方式和对象都有所不同,但都旨在缓解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再生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沈阳最新补贴政策亦是如此。

  2022年,银行业出现两次存款利率下调。第一次是2022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这一要求并非强制,但作出调整或将对银行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有利;第二次发生在2022年9月,彼时多数国股大行自发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

侯秉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