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暴雨洪涝巨灾保险发力 一线调研巨灾保险怎么赔

来源: 观察网
2024-07-09 13:50:05

  来源:财联社

  今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将有暴雨。近期南方等8地区进入防汛关键阶段,保险累计报损24.59亿元。在此轮暴雨中,还出现了巨灾保险赔付的身影。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期表示,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当前,最新的巨灾保险制度已经将保障责任增加至囊括了地震、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常见自然灾害。由于巨灾在不同地区场景造成的损失不一样,各地方也在开展不同的巨灾保险试点。险企也在探索新模式提高巨灾保险产品覆盖面,比如将天气指数保险模式创新应用于农业巨灾保险领域。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巨灾数据基础薄弱,赔付比例与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的问题。保险业应该提升巨灾供给能力,应该联合行业力量,同时结合科技以及政府的力量,精准、差别化、分区域分场景设计巨灾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此外,还应加强信息和数据共享,全链条、全周期地将巨灾保险推到新高度。

  暴雨灾害后巨灾保险迅速理赔

  近日正值主汛期,南方多省份防汛进入关键阶段。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15时,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8个地区保险机构累计接报案8.13万件,涉及车险、农险、企财险、意外险、农房保险等险种,估损(报损)金额24.59亿元,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6.76亿元。

  面对灾情保险业第一时间响应。以安徽为例,受暴雨侵袭影响,黄山、宣城等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财联社记者从金融监管总局安徽监管局了解到,截至7月8日上午10时,安徽省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11066件,达到查勘条件的案件9847件,已查勘8996件,估损金额为3.23亿元,目前已赔付1.24亿元。

  据安徽局相关人士介绍,险企开通绿色理赔通道,采用免拆测量、云诊断专检等方式,加大查勘定损力度,加快理赔和预赔速度,已完成查勘定损1007辆。对推定全损的水淹车辆,经与被保险人协商一致,平均两日内签订定损协议,三日内确定赔付金额、核赔完成当天支付到账。

  应对暴雨带来的洪水洪涝等灾害,巨灾保险也发挥了保障作用。据报道,7月1日,重庆市部分居民社区受暴雨天气影响出现墙面开裂,垮塌,人保财险重庆分公司在报案3小时内将第一步巨灾保险赔款4000元支付至居民账户;此外,近期广东梅州多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蕉岭受灾较严重,触发巨灾保险理赔。6月19日,人保财险向蕉岭县财政局支付巨灾保险900万元用于抢险救灾。

  为何多地开展本地 巨灾保险试点?

  今年《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印发后,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出现,以前单一的地震保障扩展增加了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2021年河南强降雨中保险业在巨灾中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了约10%。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人士介绍,我国2016年就建立了全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虽然巨灾发生时保险赔付占直接经济损失比例一直在上升,但与世界上30%-40%的比例相比还存在差距。

  “过去巨灾保险往往专注于地震责任,现在扩展了洪水灾害。但各个省份和地区发生巨灾场景下,损失力度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都不一样。因此需要更精准地做风险化型和定价,协同政府部门分区域、分地域、分领域提供更精准、有效、针对性的巨灾保险产品。不能够完全普适化,某种意义上对保险业和保险主体也是全新的挑战”,有财险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实际上,自2014年深圳巨灾保险开始,广东、河南、浙江等十几个省市陆续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地方性巨灾保险项目主要由当地政府主导推动,采用公开招标模式,多家保险公司参与共保,根据地区风险差异形成特色化保险方案,包括实赔型巨灾保险和指数型巨灾保险。

  据业内人士介绍,实赔型主要是政府购买的方式,是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为依据进行理赔,补偿居民实际损失支出;指数型产品是以一定指数,例如震级、降雨量、风速这些为指标计算触发理赔,主要赔付给当地政府,政府利用资金赈灾和进行灾后重建。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安徽监管局已印发自然灾害综合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在当地推进民生保险和政府巨灾保险。

  保险赔付成为救灾补充资金

  四川仁寿县是全国产粮大县,有着“天府粮仓”的称呼。但受气候及灌溉措施等因素影响,眉山时常面临干旱缺水问题,给当地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

  财联社记者近日走访了仁寿县了解到,自2018年起,保险业探索多种产业天气指数保险,并将天气指数保险模式创新应用于农业巨灾保险领域,通过量化气候条件对农业的损害程度,提供了快速理赔,解决了地方政府应对灾害时资金短缺的问题。以2024年仁寿县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该项目以强降水、高温热害、干旱事件为保险责任,依托技术手段和预警灾害系统,对主要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研判。

  仁寿县应急管理局表示,近年来3次代政府购买自然灾害政府保险服务。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体现了通过金融保险参与灾害风险应对效果,有效补充了減灾抗灾救灾政府资金投入,2021-2022年度赔付金额共568.1万元,2023年赔付金额85.6万元,累计赔款653.7万元,赔付率 163.4%。赔付款项全部划转县财政用于全县减灾抗灾救灾相关工作。

  “近年来政府防灾救灾投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县本级自筹、上级专项补助。灾害保险赔付款作为新的重要补充,降低了防灾抗灾救灾政府县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弥补了灾害损失和恢复重建资金”,仁寿县应急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除了仁寿县外,彭山、洪雅、青神、丹棱等多个县域也得到了1.37亿元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实现了巨灾天气指数保险的全域覆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应急救助、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还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

  巨灾保险虽然包含了全域常见的自然灾害,但并不是无所不能。据金融监管总局相关人士介绍,虽然当前行业已经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地震模型、洪水模型、台风模型,但巨灾数据基础依然薄弱。

  “经过一段时间加以培养,我们行业已经有但我们的巨灾数据基础薄弱,因为要做风险模型,要定价,需要海量的数据,需要对过去较长一个历史周期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巨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全面梳理、系统回溯,这些数据目前行业的积累还不够。社会上这些数据也处于碎片化分布的状态”,上述人士表示。

  有财险业人士也表示,巨灾的特点是低频高损,一旦发生,力度会较大。保险业应该在巨灾上提升供给能力,单一的主体不足以应对,应该联合行业力量组成保险共同体,发挥更大撬动效应。还要真正落实风险减量,在发生巨灾的场景、地域、区域,思考怎样将保险和科技以及政府的力量相结合,在灾害前及时做到预警减害,尽可能减轻物质损失,特别是人员伤亡。

  上述财险业人士指出,巨灾保险不能仅局限于保险企业端,还要和政府力量有机结合,将社会资源整合力量放大,同时精准、差别化、分区域分场景设计巨灾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

  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到了加强数据共享的重要性。“建议政府多部门,比如应急管理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到一起,并和保险业平台打通,形成立体、多维、可视化的巨灾防控平台。把保险服务和政府治理要求有机地通过科技手段融合,能够全链条、全周期地将巨灾保险推到新高度”,上述财险业人士还表示。

责任编辑:曹睿潼

  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幼儿园从扩张到萎缩,就发生在短短五年之内。2017年5月是学前教育行业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布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首次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80%左右。一年后,2018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化了第三期学前教育计划的80%目标,并且进一步要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

  当时在天津大学读书的李彦庆正好在新港船厂实习,各车间、办公室的名称还以“课”结尾,现在的“设计中心”原来都叫“设计课”。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快速成长,他不由感叹:“中国在学习、借鉴、消化、再吸收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很多帮助。”

  相比眼下的“用工荒”,未来可能出现的“订单荒”才是当地工厂最大的危机。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哈尔斯在海外的销量有所下滑。但尽管四季度订单有所下滑,哈尔斯早已于初九开工。记者在永康走访时发现,直到正月二十,当地数家企业仍未复工复产。一家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工厂正月二十三正式开工,相比于往年晚了许多。不过,这并不是“用工荒”导致的,工厂已经招到足够的员工,而是订单还没来。“销售人员正月十八才外出抢单,现在订单还没确定。”

  1977年12月6日早上8点半左右,邓小平在他的办公室接见了国防工办主任和三位即将履新的部长。听完汇报后,他对刚从外贸部副部长调任六机部部长的柴树藩说:“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邓小平的这一指示后来被形象地称为“推船下海”。

  为确保“小三通”客运航线顺利复航,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本着“安全、便利、高效、关怀”的原则,强化调研指导服务,细化复航工作方案,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完善码头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就在世界造船中心从西欧逐渐转移到东亚的过程中,日韩在造船上的交锋逐渐白热化。此时正值“亚洲四小龙”崛起,韩国在该国政策支持下,从学习日本船厂开始,慢慢抢占国际市场。1999年,韩国承接新船接单超过日本,次年,韩国新船接单和手持订单均遥遥领先,造船产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林冠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