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新三板受理265家企业 同比增逾四成

来源: 中国汽车报
2024-07-09 08:03:47

老卫淑蓉「じゃあ私のおねがいをふたつ聞いてくれる」  衡阳市人防办原主任、二级巡视员刘检元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帮助其弟弟及外甥女承揽工程项目等问题。2010年至2022年,刘检元在担任衡阳市人防办主任期间,通过违规决策帮助其外甥女贺某某承揽衡阳市人防疏散基地工程中的12个监理项目,通过向项目承包方打招呼帮助其胞弟刘某某承揽该工程幕墙项目并中标二期附属工程(一标),贺某某、刘某某从中获取巨额利益。刘检元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2022年12月,刘检元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N16VA-HtyJenuxLQZEKS6yKHKQUs-上半年新三板受理265家企业 同比增逾四成

  近年来,一级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年内出现的新三板挂牌热颇为“吸睛”。根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股转系统受理265家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

  多名投行人士表示,部分企业希望通过新三板挂牌的方式谋求未来登陆北交所,预计北交所市场会进一步扩容。尽管新三板业务收费不及IPO(首发上市),但未来可聚焦并做大做强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挖掘企业需求,撬动更多业务机会。

  在上半年股转系统所受理的企业当中,有多达114家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显示新三板市场不仅迎来数量的扩张,也有潜力实现质量的提升。

  曲线瞄准北交所 新三板挂牌潮涌

  股转系统数据显示,今年6月,多达191家企业的新三板挂牌申报获得受理,相比去年同期的86家出现翻倍式增长。另据不完 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65家企业的申报获得股转系统受理,而去年同期该数据仅为182家。

  在多名投行人士看来,在这轮新三板申报潮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后续于北交所上市而申报。

  据悉,北交所上市门槛之一是“发行人为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这意味着新三板是企业登陆北交所的必经通道。尤其在去年“深改19条”发布后,北交所上市路径进一步畅通。监管层明确发行条件中“已挂牌满12个月”的计算口径为“交易所上市委审议时已挂牌满12个月”,允许挂牌满12个月的摘牌公司二次挂牌后直接申报北交所上市,加大对优质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市场成本。

  在监管环境明显变化下,今年以来更多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并推动北交所上市进程。其中,不乏从沪深交易所撤单IPO的企业。比如,来自“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菊乐股份于6月3日从深市主板撤回IPO申报材料,当月21日该公司申报挂牌新三板则获得股转系统受理;2022年终止创业板IPO的两家企业有屋智能、北方实验,也在今年6月底申请新三板挂牌。此外,杰理科技、南高峰、千年舟、重数传媒等折戟IPO的企业,也在今年上半年“转道”申请新三板挂牌。

  逾四成企业 归母净利超6000万

  从经营业绩来看,上半年股转系统新受理的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规模远超新三板全市场的平均水平。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今年上半年新增受理的265家企业进行统计,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中位数为4.23亿元,归母净利润中位数为5439.76万元。相较来看,新三板全市场已挂牌企业2023年营业收入中位数为1.07亿元。

  其中,有多达38家新获受理的企业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突破亿元。比如,广东两家在审企业广州医药、杰理科技2023年归母净利润均超过6亿元,在审企业有屋智能、美德乐以及已挂牌的百菲乳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也均在2亿元以上。另有76家获受理的企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这意味着,有多达114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在6000万元以上,占比逾四成。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正是主板上市条件新规修订之前的财务门槛之一。

  此外,上半年股转系统所受理的企业中,有84家企业2023年归母净利润在3000万元至6000万元之间,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则有67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半年股转系统所受理的企业中,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37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4个行业获受理的企业家数相近,分别为26家、26家、26家、20家。来自大消费类行业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比如来自食品制造业的企业有6家,批发业有3家,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则各有2家。

  新三板蕴藏多重机会 中介机构掘金进行时

  在IPO收缩的背景下,有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新三板业务、北交所业务是当前发力的重点。长期深耕新三板及北交所市场的中小券商,有望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上述265家新三板新受理的企业中,共有8家券商的受理项目数量超过两位数,而去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券商仅有3家。这也意味着,今年大多数券商的新三板业务规模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从收入维度来看,相比IPO业务而言,新三板挂牌未必能给券商投行带来明显的收入增量。华南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当前主办券商收取费用大多不超过200万元。华中地区的一名券商投行人士也谈到,主要通过新三板业务为企业提供早期陪伴,未来着眼挖掘是否会有IPO、并购重组、发债等业务机会。

  近日,湘财证券总裁周乐峰撰文表示,中小投行可聚焦并做大做强新三板及北交所业务,大力开展新三板挂牌业务和新三板转督导业务,既可为北交所首发(IPO)及并购重组业务提供项目储备,又可以北交所IPO及并购重组业务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各层次资本市场递进服务能力,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

责任编辑:郝欣煜

  楼春豪认为,印度想从“中国+1”中极大获益面临一些固有挑战,特别是自身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取向、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掣肘、来自东南亚经济体的竞争等,都会影响其相关政策的效果。在他看来,越南、印尼、印度等国未来有潜力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支点,但如果西方国家将过多泛政治化因素和阵营对抗思维掺杂进来,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中国不必过于担忧“中国+1”或“中国+N”带来的冲击,而是应致力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新任世界银行行长阿贾伊·班加(中文名彭安杰)访印时也表示,“印度目前就是要抓住‘中国+1’的机会,这个机会不会持续10年,只有3到5年。”世行行长的此番表态和提醒引发印度媒体的热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中国+1”是印度的远大抱负。《印度教徒报》题为《印度能否抓住“中国+1”的机会?》的文章称,“根据越南的经验,印度可以抓住这一机会”。“clearias”网站题为《“中国+1”战略:印度的机遇》的文章称,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印度有机会从“中国+1”战略中获利,“许多跨国公司最近宣布增加在印度投资,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想法”。该文还特别提到,印度的地理位置为跨国企业进入南亚和中东市场提供了机会,印度中产阶层日益壮大和不断增强的购买力也让跨国公司有兴趣在该国开展业务。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南被认为是受惠“中国+1”较早、获益也较大的国家。中国第一波制造业外迁潮是纺织业和家具制造业,越南是主要承接国。自2005年起,中国一直都是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份额最大的国家,然而自美国2018年挑起对华贸易战后,包括一些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服装企业开始在越南设立生产线,迅速提升了该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能力和竞争力。目前,越南最大的服装和纺织品进口国是美国。2022年越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高达440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占50%以上。2020年,越南还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家具出口国。紧接着是一些大型电子企业也从中国外迁到越南。据越南媒体报道,韩国某企业过去曾在中国投资近百个生产和销售企业、多家研究所和70多个办事处,雇员近18万人。但近10年来,该企业转向越南,并打算在当地建起东南亚最大的研发中心,为超过10万人创造就业机会。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