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吃饭太认真”走红 “知识吃播”解锁流量密码

来源: 伊秀女性网
2024-06-09 02:05:48

  高 维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秦桧有关……”近期,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因为“吃饭太认真”,火上了热搜。他的美食“探店”视频有趣又有料,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甚至还有网友称之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吃播常有,“知识吃播”却不常有。据报道,今年54岁的张良仁,从事考古工作已长达36年,真正让他决定去当美食博主的,竟是为了“快乐挖土”。去年,他无意中翻到一本导师张光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便解锁了一片新世界:吃饭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之间,也能一览千年。为了让更多人感知考古的价值,张良仁选择将美食和考古结合起来,与其说是很懂传播,不如说是回到原点:“ 舌尖上的风雅”早就有迹可循,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风味。

  其实,很多“高冷”知识并不冷,只是缺少连接。无独有偶,凭借着一系列的“灵魂拷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也走进了公众视野。“i人遇到心理挑战不要自己扛,即使是手机也需要充电”“我们的快乐不来自于鄙视链而是来自内在的体验”……从这些金句妙语中不难体悟到,哲学不是悬于云端的思想楼阁,它蕴含着很多“日用而不觉”的人生智慧。同为人们眼中的“冷门”学科,考古和哲学用相似的方式双双出圈,恰恰也呼应了张良仁的一句话:“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更进一步看,高校教授纷纷“下海”的意义,不仅仅只是知识传播。通过一波硬核输出,张良仁带火了考古这个专业,被看见就是价值。更难能可贵的,他深知趣味科普不等于真正的学术研究,有年轻人表示想学考古,他还会给对方泼一盆冷水。对照现实中“考古热”和“从业冷”的反差,这种透着“人间清醒”的发声,同样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当医院能运转的资源在超负荷运转时,真正的压力固然会落在个人、家庭身上,他们会变得焦虑、无助。”那位传染病专家说,“真正有危险的人、高风险人群不得不在家拖着,最后得不到救治,会很糟糕。”

  “那个阶段,医院还在严防严控,我们每个人都在做抗原筛查,筛出来就隔离观察。只要筛出来的,都是有症状的。”荣义辉说,“后期放开了,果然是这样,事实上症状会比我们想的重。”荣义辉也在迎接发热门诊就诊高峰的第5天被奥密克戎撂倒了,“整个人骨头跟拆了一样”。

  对于美军售台布雷系统,有台湾媒体就说,从战略层面而言,目前美国对台出售武器,就是欲将台湾打造成一只武装的刺猬、豪猪、毒蛙、毒蝎等各种吞不下的“火力岛”,让两岸进行激烈的焦土战。

  常昭瑞介绍,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监测,及时开展研判。现阶段,仍需要继续加强个人防护,注意保持戴口罩、手卫生、勤通风等良好习惯。入境人员如果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要做好健康监测,必要时及时就诊。

  这一次,苏州组织的赴日外贸团组共拜访了62家企业,争取订单金额超10亿元,赴欧外贸团组拜访了325个企业和机构,获得订单30亿元,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滴滴的整改围绕着如何从系统上建构一套内部的治理体系,在产品的研发和对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维护个人信息的权益和保护国家数据安全。

卢怡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