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洲如何增进了解?外国语学者“沪上论道”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7-10 05:24:45

  “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会议8日至9日在沪举行,在“欧洲和德国:价值抑或权力”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化外交与区域国别研究团队负责人、教授孟虹就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小故事,她发现在与德国人交流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会有很大的困惑,“德国人可能一上来就提问题,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按照中国的礼仪,首先表现出尊重。”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民族和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发展经验总结提炼出文化上的基本意识,中德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毫无疑问存在差异。例如,德国文化相对而言更注重“理性”,而中国文化相比之下更侧重经验和体验。

  如何加强交流?崔洪建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差异理解为好坏优劣之分,“文化比较和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是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性,这是中国现在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在他看来,共同的发展方向并不代表着趋同和一致。

  “我觉得首先是要知己知彼,这个非常重要。”谈及如何推动中国和欧洲更为顺畅地对话,孟虹认为,作为沟通中西方的桥梁,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更了解自己民族,“因为在德国人眼中,你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载体,他才会对你感兴趣,如果你 的观点和他的认知不同,他会来问你为什么。你的亲和力来源于他的母语,而你讲他的母语,那么获得的认可度就会更高。”

  中国一流的外国语大学在做什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负责人、副教授胡春春看来,这些外语院校既有传承,又在创新,“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加速变化的时代,以提供知识和传承知识为首要任务的高校站在了这个知识时代的最前沿。外语院校,天生属性就是与域外的语言和知识打交道。在传统的语言、文学、文化学习和研究之外,现在我们正进入对域外的国家和区域全面研究,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使然,更是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

  因此,他认为,外语院校越来越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和传统指称,外语院校正在大跨步地成为综合性的“大学”,“这也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国际交流是全方位的、多学科的、更注重双向交流的。”

国际足联在发布的视频画面中配文“这会是梅西的最后一舞吗?”引发外国网友留言互动。不少网友用“GOAT”(greatest of all time,指史上最佳球员)刷屏,也有网友表示不舍,并向梅西送祝福:“他将成为赢家”“祝你好运”。

前言:卡塔尔世界杯即将拉开帷幕,这是一场足球的盛宴,也是众多球星角逐的舞台。卡塔尔世界杯注定是一届不平凡的世界杯,它首次在冬天举行,花钱最多,也是世界杯扩军前最后一届,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熟悉的梅西、C罗、内马尔等众多球星也将在本届世界杯中完成“最后一舞”。

↓11月21日,英格兰队守门员皮克福德(前左)未能扑出伊朗队的射门。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有机会和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签约

值得一提的是,进球后,巴伦西亚也带领厄瓜多尔的队友们一同在场边集体跪地指天,这也是为了纪念2013年因为心脏骤停而不幸去世的厄瓜多尔前国脚贝尼特斯。而贝尼特斯去世时所在的城市正是举办今晨这场世界杯揭幕战的卡塔尔多哈。

英格兰队大名单公布后

林正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