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回顾不凡路(文艺创作谈)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6-30 11:48:57

  2024年,中国人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启动20周年。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后,我们拍摄的讲述中国探月历程的4集纪录片《中国探月》亮相荧屏。专家认为,这部纪录片以恢宏大气的视觉影像、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和灵动诗意的表现方式,探索了科学纪录片尤其是航天题材科学纪录片的别样形态,给相关类型创作和艺术表现带来启发。

  这部纪录片从月球上的一片绿叶说起。2019年1月,一粒棉花的种子在月球上生根、发芽。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培育出植物,这项神奇的实验发生在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内部。我们没有为纪录片建立复杂的逻辑,而是选择12个与中国探月工程发展与成就相关的关键词或短语,如“飞向月背”“鹊桥号”“玉兔的探索”“新的观测点”等,展开新颖而细致的叙述和解读。每一个关键词或短语都建立起一个单元,或者讲解一个科学原理,比如用“链球运动”解读星球关系;或者是一次紧张的现场真实记录与还原,比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采集月壤。在主持人的串联下,节目力求在不同的叙述风格中建立节奏,打破观众观赏节目的疲惫感,同时也给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找到简单易懂的表达。

  《中国探月》在影像上特意体现人类的渺小,因为面对浩瀚宇宙,人类确实是十分渺小的,也以此反衬人类宇宙探索精神的伟大和中国探月人的壮志豪情。深邃浩渺宇宙中慢慢浮现的遥远星球、火箭发射时腾空的巨焰、庞大的运载火箭塔台上远看小小的工程人员等极度铺陈的恢弘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纪录片影像语言和视觉效果,也在主持人与摄影棚宏大舞美背景的对比中被强化,那些关于宇宙、关于人类、关于中国月球探索的描绘显得那样动人,让人由衷赞叹:中国人正凌云踏月,逐梦星河!

  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留下了曲折却隽永的历史印迹,成为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记录,书写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辉煌篇章。纪录片《中国探月》给观众 带来一场人类与宇宙的深度对话,也讲述了一部激荡人心的中国探月传奇。

  清代五彩透雕十八罗汉云龙纹天球瓶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这件天球瓶是1954年的捐赠文物,原藏于河南省沈丘县文物管理所。该瓶高41.5厘米,口径6.5厘米,腹围75厘米,腹部呈圆球形状,玉璧底内刻寄托年款——“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方形篆书款。

  此外,总案值2.23亿元的“快件渠道低报价格、伪报品名走私系列案”“李某等涉嫌走私毒品进境案”等亦在十大典型案例之中。

  在这种技术中,光(激光)是“笔”,也是特殊结构“画布”的“铸就”者。但其也存在打印色域较窄、对材料限制大、色彩抗磨损性能较差等问题。

  从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到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张江高新区

  “这些充满善意的关心非常珍贵。”阿布说,他向远在土耳其的家人朋友传达了中国民众的祝福,“他们得知收获了这么温暖的关心,也很感动。除了感谢,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王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