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来源: 学习网
2024-06-30 08:20:48

  中新网3月7日电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7日上午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夏杰代表全国妇联发言的题目是: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夏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作出明确部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妇联组织要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 持政策。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

  二是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实施促进妇女生育和就业平衡的积极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建立了针对就业性别歧视的联合约谈机制,但妇女在生育和就业平衡方面仍面临困难。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问题。有职业中断经历的女性中,因“生育或照料孩子”而中断的占60%。近83%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期待提高就业技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

  三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在营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支持生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但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还需全社会共同营造。各地出台的生育友好政策的知晓度和落实力度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建设生育友好工作场所的积极性有待增强。育儿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3岁以下孩子白天主要由母亲照料的占63.7%,夫妻共育的理念亟待强化宣传普及,并普遍践行。

  为助力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的普惠托育服务。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部署安排,加大公立托育服务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建设,使广大婴幼儿家庭享受到“托得起、托得到、托得好”的照护服务。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育龄妇女就业。建议进一步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性别平等就业的规定,在招工招聘中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充分发挥生育保险保障作用,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信息和指导、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工作方式等,帮助生育妇女重返职场。鼓励用人单位、社区等设立“亲职岗”,提供灵活弹性的工作岗位。

  三是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广泛宣传父母育儿假等生育支持政策,将生育友好纳入用人单位社会责任范围,对创建生育和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用人单位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倡导夫妻共担、父母共育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际。

  对国际社会来说,当然要看到这次机会难得。毕竟,这是首次由非西方国家——沙特,来组织有关乌克兰的和平会议。这当然是具有不小的积极意义的。

  欧洲篮球媒体“欧洲篮圈”称,尽管李凯尔的表现算得上高效,但意大利男篮没有遇到太多挑战。东道主球队从比赛伊始就掌控节奏,在第二节初建立两位数的比分优势,并将优势保持到比赛结束。

  <strong>问: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和武装部队称,中国海警8月5日在南沙仁爱礁海域对菲方向仁爱礁“坐滩”军舰运送轮换人员和补给物资的船只进行拦阻并使用水炮攻击,违反了国际法,菲方对此予以强烈谴责。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strong>

  线上旅行社的火热,对传统的文旅行业影响终究是局限的。玉屏旅游集团董事长汤佩玄表示,抖音平台上的旅行产品,大多是冲动型下单,事后退单的很多,今年市场需求很大,对传统旅行社没有影响。“旅游产品不是商品,不是一个快递就能解决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客方式会逐步产生变化。”汤佩玄强调。

  一位受访的政法系统公职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银行工作人员甚至会主动到他所在的单位,推销信贷业务,“他们给我们的工作证件拍照,再让我们填个表格,就能贷到30万元,甚至更多,贷款利率也会有明显优惠。推销人员虽然说资金不能用于高利转贷等用途,但后续并没有跟踪管理。”

  2021年7月起,海河流域遭遇持续强降雨,漳卫河发生历史罕见夏秋连汛。2022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处处长袁军等人在论文《完善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思考——漳卫河“21·7”洪水防御启示》中提到,海河流域骨干堤防达标率仅为65%,河道治理地区差异较大,泄流能力上下游不协调。部分控制性水库带病运行, 洪水调蓄能力不足。此外,河道管理薄弱,因多年未行洪,河道及滩地碍洪设施影响行洪。“21·7”洪水期间,卫河、共渠、卫运河等骨干行洪河道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阻水现象,增加了上游河道的防洪压力。

何光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