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数千亿国债“就位” 中国央行操作借入卖出有何影响?

来源: 雷科技
2024-07-06 08:10:51

  这意味着,此次中国央行借入国债的方式已经明确,并已有千亿元资金规模的国债进入了央行的“射程范围”。

  此前,中国央行于7月1日发布的公告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叠加5日的最新消息,央行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乃至后续卖出国债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明确。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国债借入操作即央行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主要是商业银行)借入国债,支付相应利息和费用,并约定到期后归还。

  他解释称,这一过程中,央 行可以快速获得国债持仓,进而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压低国债市场价格,推升相关国债收益率。简单说,可以类比于资本市场的“融券交易”。

  当前市场上存在优质资产相对较少的情况,叠加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相对较低,因此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大量购买长期国债的行为。这引发了中国国债价格持续攀升,长端利率则被过于压低,脱离基本面。

  若长期利率在较长时间中不符合实际利率水平,其结构扭曲的状况长期存在,则很可能积攒潜在风险隐患。

  罗志恒指出,中国央行多次向市场预告未来可能卖出国债并开始采取实质操作,主要出于对长端收益率偏低的担忧,央行引导长端收益率向上的诉求较强。

  对于央行操作国债正式落地,罗志恒认为,短期看,此举会影响市场情绪,抑制短期投机行为。若后续卖出债券,将对市场供需产生实质影响,有利于稳定长债收益率,纠偏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而言,这有利于化解潜在利率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山西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央行如果借入国债并于二级市场卖出,会对长期收益率造成上行压力,体现央行控制长端利率,维护债市和金融体系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决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中国央行表明将采用无固定期限的借券方式,意味着其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将不会局限于某一期限品种。相较于防止长端收益率过低,央行的意图或在于完整控制一条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

  央行操作国债借入卖出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取向?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直言,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是置于“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充实。中国央行买卖国债是调节流动性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海外经济体央行量化宽松(QE)、现代货币理论(MMT)、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政府债务货币化的政策安排和逻辑不同。

  根据十个工作日一调整的原则,下一轮调价窗口将于2月17日24时开启。

  “大象”转身之困,既在于企业对过去思维定势和旧有路径的依赖,也在于庞大组织结构和复杂低效流程的拖累。其实,面临赛道切换时,“既要又要”两个目标同时存在,常常使得越是成功的车企,越会显得左右为难。此前,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也刚刚卸任。与丰田章男在电动化上的“保守”相比,迪斯虽然更加激进,但也在集团内部饱受争议。而软件开发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和预算超支,最终成为其不得不下课的导火索。

  美联储强调今年不会降息。此次加息与上次议息会议有两处不同,一是加息幅度从50个基点降至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以来第二次放缓加息步伐,符合市场预期,也是美国在通胀增速放缓及经济收缩下的选择。二是明确表态持续加息不降息。与上年美联储多次强调的今年年末就会降息的表态不同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出持续加息是合适的,今年不会降息。加息之后是暂停而不是年底降息,这一表态是美联储在加息再次降档后,偏鹰派的表现。

  谈及2022年人身险公司运营情况,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保险业务部分和投资部分,即承保端和负债端两个轮子。2022年在人身险业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保险业务部分利润下降,再加上2022年资本市场的波动,进一步拉低了保险公司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航运的东风,丹东草莓正飞向海内外的百姓家中。2022年,南京—丹东—南京货运包机直航业务拉开序幕,实现了快递行业发运省际草莓从丹东直飞全国的新突破,助推丹东草莓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6.8%。2023年将主要从三方面着力促消费:

陈光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