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台湾花莲地震余震密集?专家解读→

原标题:为何台湾花莲地震余震密集?专家解读→

120秒动态图免费试看,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柠檬导航-BRJH3qO7xyGD-为何台湾花莲地震余震密集?专家解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介绍,22—23日这组5、6级强余震活动,仍属于序列衰减过程中的正常起伏。

  首先,针对全球7级地震的系统研究结果,以一年为尺度,余震序列的最强余震发生在震后3天内的概率约58%,发生在30天内的概率约76%,发生在90天内的概率约87%,主震后90—365天的晚期强余震概率仍能达到约13%。就以台湾东部海域7级地震而言,也存在类似的例子。例如1922年9月15日台湾宜兰海域7.2级地震后,间隔1个月,在10月15日发生了6.7级地震,该地震是7.2级后的最大余震。

  其次,从此次5、6级强余震的起伏活动时间来看,我们认为受固体潮调制现象显著。4月24日是潮汐大潮时间。固体潮是指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现象,其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周期性应力,就是潮汐应力。已有的研究显示,余震区相对松弛、破碎的构造和介质环境,以及震后短时期不稳定的临界应力状态,加之潮汐应力与构造应力的“同向促滑”叠加效应,因而潮汐触发确实更为“偏爱”余震活动。

  4月22日以来出现的地震密集活动,与区域复杂的构造环境也密切相关。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4月3日花莲海域7.3级主震为北东方向的单侧破裂,因此4月3日至4月21日余震几乎都发生在主震的北东方向。

  4月22日以来的起伏活动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余震区的南端,5、6级余震空间集中区出现明显位置迁移现象。结合在该地区发育的多条北东方向平行展布的一组断层来看,此次7.3级地震及后续余震的发生,可能是区域多条断裂共同活动的结果。主震的发生,可能触发并激活了附近次级断裂的活动。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活 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减弱。从目前的活动特征来看,花莲7.3级地震序列仍处在起伏活动过程中,余震活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他曾任东莞市大岭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东莞市望牛墩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东莞市常平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等职,2017年任东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后任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index.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伊春南岔区
阅读 ()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