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变糖尿病”全球项目升级为“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

来源: 半月谈
2024-06-13 04:05:53

  中新网厦门6月12日电 (记者 杨伏山)2024年,正值“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全球及中国开展十周年。11日,该项目在厦门宣布升级为“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并发布未来三年的主题,依次为健康体重、健康膳食、健康运动。

  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厦门市预防医学会学术支持的“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慢病防控圆桌会11日在厦门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及卫生部的官员,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厦门六个项目城市代表受邀莅会分享并交流慢病防控相关经验及成果。

  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超过半 数人口都住在城市。城市也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中认为,健康是任何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标志之一,健康使城市对全体居民而言更包容、更安全、更有活力。

  丹麦驻华大使马磊表示,健康是共同的责任,城市能成为行动的最前沿。城市的领导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位置能够推动变革,来改善居民的健康,来触及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群体。“我们祝贺“城市改变糖尿病”升级为“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她将专注于更广泛的慢性病预防愿景,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我全心全意地支持。”

  厦门市副市长廖华生在致辞中说,十年间,“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厦门在其中也获益良多。今年,项目将升级为“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更值得期待。相信在各国城市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项事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城市改变糖尿病”全球项目于2014年发起并引入中国,至今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厦门6个中国城市在内的全球47个城市加入其中,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参与“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十年来,项目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受到各级卫生部门的支持和肯定,并累计与20余个政府主管部门、学术机构或社会组织以及40余位糖尿病权威专家深入合作,共同应对糖尿病的健康挑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表示,“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提倡跨领域的多方合作,与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推广平台的融合将项目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度。“这一合作使得项目快速覆盖到全国77个城市的98个示范区,100多个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也参与其中。”

  当前,健康中国行动正在稳步实施,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健康融入万策的落实,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跨领域多部门合作的成功案例,形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防治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四级调研员魏涛在会上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以肥胖防控为抓手,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据项目方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应对健康挑战远不止局限于糖尿病,需要扩展至更多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要以更全面、更综合的视角来应对城市健康问题。此次,项目变革旨在继续扩展焦点领域和提升健康目标:倡导驱动改变,加强慢性病防治;倡导健康公平,关注重点人群;倡导共建宜居环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教授在会上表示,项目升级后提出的健康体重、健康膳食和健康运动,非常明确地提示公众关注生活方式的改善,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人们的健康需求。“希望‘驱动改变 健康城市’平台能够吸引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伙伴加入进来,共同探讨及分享更有效、更创新、可持续的慢性病防治方案,共同增进居民健康福祉。”她说。(完)

  江南造船厂将重心放在了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上。自1995年下半年起,江南造船相继承接了7.08万吨巴拿马型自卸式散货船、1.37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1236TEU高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2.2万立方米半冷半压式液化乙烯船,共四型18艘,全部都是中国造船史上没有建造过的高新技术船舶产品。

  去年11月18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已经有一艘24100TEU集装箱船下水。当天3号船坞开启闸门,两艘巨型新船被缓缓拖拽出坞,另一艘是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船(VLGC),两艘船均为当前各自船型中的“世界最大”。外高桥造船负责建造的首制国产大型邮轮预计今年5月出坞,7月开启试航,年内交付。

  而对国内造船行业来说,“建造第一批出口船舶的深远意义在于健全了行业规范,打破了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建立起一套与世界接轨的设计建造标准。”胡可一回忆说。

  西安车站微助手消息,西安火车站自2023年2月25日-3月14日,对乘坐火车前往北京方向的旅客,在乘车前进行二次安检。西安北站自2023年2月26日-3月14日,同步对进京旅客启动二次安检。二次安检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请广大旅客合理安排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两年前,还是孩子们追着我们跑,现在,是我们追着孩子跑。”王莉是北京丰台区一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园长,2023年春节刚过,她就担心秋季的招生计划能否完成。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她所在幼儿园就开始直面招生难,今年生源可能进一步下滑。

  曾少群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一个关于托育的细化政策,列出收费等方面的参考标准,目前仍是以各地摸索为主。“我们一定注意不要走幼儿园走过的弯路,应尽快把托育机构的性质有个明确的定位。”柳倩说。另外,托育老师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国内还缺乏一套成系统的托育教师培养体系,这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

惠协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