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ED成为大型赛事标配应有共识

来源: 猫眼娱乐
2024-07-03 13:33:29

  ■ 社论

  让AED这样的“救命神器”成为赛事标配,并不是多么难的事,主要还是意识和观念应该跟上。

  连日来,17岁中国羽毛球小将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比赛中不幸离世的消息,牵动人心。7月1日,印尼羽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医院的治疗和检查显示,张志杰因突发心脏骤停离世。

  就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印尼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向世界羽联提交书面申请,请求修订医疗团队在未经裁判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入场的规则。

  应该说,运动员在赛场突发身体不适,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但尽可能地将这种偶然性风险降到最低,考验的是赛场应急处置的专业性,以及相关规则的合理性。张志杰生命悲剧背后,相关方面是否存在救治不力的责任,又是否能够推动相关规则的优化,包括印尼羽协、世界羽联等在内的各方,有必要给予严肃调查和回应。

  除此之外,关于大型国际赛事现场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备问题,也值得关注。从目前的公开信息看,张志杰倒下后,紧急救治上引发争议最大的一点就是,现场医疗团队并未携带AED,也未对他施行心肺复苏术(CPR)等急救措施。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错过最关键急救“黄金4分钟”的原因。

  特别是目前,印尼羽协认定张志杰系因突发心脏骤停离世后,这一质疑更为强烈了。因为,AED被看做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现场医疗团队如果及时启用了AED,或就避免了最坏的结果。

  在国际赛场上,这也是有成功经验的。2021年欧洲杯足球赛期间,丹麦队员埃里克森在比赛中也突发心脏骤停,此后各方的抢救应对被视为是教科书级别。其中一个关键细节就是,球员倒地仅52秒,AED设备就抵达。

  的确,受制各种因素,不同赛事间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让AED这样的“救命神器”成为标配,并不是多么难的事,主要还是意 识和观念要跟上。

  其实,大型赛事保障中配备AED,目前在中国国内就已经比较普遍。如在近几年各地流行的马拉松赛事中,AED就已经基本成为标配。

  不仅在各类比赛中,甚至不少地铁车站、体育场馆也配置了AED。像2023年8月,深圳一市民在羽毛球馆打球时突发倒地,后就被球场内配备的AED成功急救。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医疗保障,不能还不如一般体育场馆。

  此次张志杰比赛的印尼场馆及现场医疗团队是否配备了AED,目前还待进一步调查披露。但结合公开信息以及印尼媒体在事后呼吁国际羽联强制所有医疗队配备AED的举动,世界羽联的赛事保障标准中,或并没有对主办方和医疗队配备AED作硬性要求。

  若属实,这一制度性缺陷所放大的安全风险,理应经由此次悲剧事件,得到科学严肃的审视,并及时对相关规则给予修正和完善。

  事实上,不只是羽毛球比赛,在这起引发全球关注的悲剧发生之后,国际体育界也应达成共识,努力推动AED真正成为所有大型国际赛事的标配,为降低运动员的突发风险添加一道有力保障。

  总之,希望每一条生命,都能得到更多的庇护。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出现的悲剧,但未来尽量少一些类似的悲剧,却是可以、也值得努力的方向。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曾刚:个人养老金账户现在才刚刚开始积累,目前上限是1.2万元,每年往里存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也确实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但缴存的上限也是动态可变的,根据我们的养老的需求与经济发展情况,未来我想还有上调的空间,这样也为我们的养老金账户资金积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来看,养老储蓄以及相应的养老理财类产品,其实也是可以用其他账户去购买的,只不过其他账户去购买时,就无法享受养老金账户资金购买时的一些税收优惠。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有养老需求,其实可以做两手准备。一方面逐步把我们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建立和充实起来,把里面的投资逐步多元化。另一方面,养老金账户以外的银行资金,其实也可以根据养老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配置和投资。

  四年一度的足坛盛宴正式开赛,全世界球迷热情高涨。此前一个月,中国提出2031年申办女足世界杯,更让人们十分期待,寄希望中国女足能够“搭乘”申办世界杯的东风和契机,走上复兴之路。

  钱某某,现住址弋江区,叉车司机。每日骑车往返瑞景苑家中和瑞丰商博城。15日、18日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已转定点医院医学观察。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9月22日出版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介绍, 纪检监察学科是一门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密切相关、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一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党和国家亟须大量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人才和实务人才,“设置纪检监察学科是加快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繁荣纪检监察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

  沈洪兵指出,核酸检测是疫情早发现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疫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疫情传播扩散的重要前提。各地要基于疫情风险,科学精准组织开展核酸检测,“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二十条”发布以来,因为将次密接、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等多类人群从集中隔离转为居家隔离,社区的防控压力增大,对于基层流调、核酸检测和风险区管理等工作带来挑战。“以前几乎很少有人要居家隔离,现在除了密接都要居家。”前述疾控人士感慨道。

蔡孟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